[实用新型]带电粒子输出装置和送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4833.6 | 申请日: | 2013-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556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花井孝广;白石贤一;岩城伸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4D25/08 | 分类号: | F04D25/08;F04D29/46;A61L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权鲜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电 粒子 输出 装置 送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电粒子输出装置和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带电粒子输出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该带电粒子输出装置具备在上表面和侧面分别开口形成吹出口和吸入口的箱体。在箱体内设有将吸入口和吹出口连通的通道,在通道内配置鼓风风扇。在吹出口配置将在通道内流通的气流向规定方向引导的风向板。另外,在箱体内配置离子发生元件,上述离子发生元件向鼓风风扇的排气侧释放出作为带电粒子的离子。
由于鼓风风扇的驱动,从吸入口流入通道内的气流包含由离子发生元件发生的离子。包含离子的气流由于风向板的引导而从吹出口朝向使用者的头部等输出。由此能得到由送风带来的使用者的清爽感,并且能利用离子进行使用者附近的杀菌、除臭等。
作为桌上型送风装置提供各种送风装置。通常,送风装置具备开口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箱体,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箱体内流通而从吹出口吹出。
而专利文献2的加湿装置具备:主体,其在将吸入口和吹出口连通形成的空气流路具备鼓风机和加湿单元;透明或半透明的吹出框,其设于吹出口;以及发光单元,其朝向该吹出框发光。并且,能通过使发光单元发光而照亮吹出框来通知使用者为运转中和气流的吹出方向。
另外,专利文献3的送风装置具备箱体,上述箱体在上表面开口形成有吹出口、在相对的两侧面开口形成有吸入口。过滤器与各吸入口相对配置。在箱体内配置鼓风风扇,上述鼓风风扇包括使轴向横向设置的离心风扇。
鼓风风扇形成为在壳体的轴向的两面开口形成有吸气口的双面吸入型。鼓风风扇的各吸气口分别与箱体的两侧面的吸入口相对 配置。鼓风风扇的排气口朝向上方配置。另外,在箱体内设有将排气口和吹出口连结的吹出通道。在吹出通道和箱体的内壁之间配置电路基板。
由于鼓风风扇的驱动,从两吸入口被吸入箱体内的气流经由吸气口流入鼓风风扇。经过鼓风风扇而从排气口流出的气流在吹出通道内上升并从吹出口输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87321号公报(第4页-第10页、第1图)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02591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80425号公报(第6页-第14页、第1图)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第1问题,根据专利文献1的带电粒子输出装置,固定风向板朝向使用者重点进行送风。因此在室内离子没有充分地扩散,无法充分地得到由离子带来的杀菌效果、除臭效果等。另一方面,在能移动地形成风向板时,可朝向周围输出离子,但没有朝向使用者重点地进行送风,因此无法充分地得到清爽感。因此存在带电粒子输出装置的便利性不良的问题。
作为第2问题,专利文献2的加湿装置露出发光部(吹出框、发光单元),使用者直视发光部,因此存在耀眼的问题。
作为第3问题,根据专利文献3的送风装置,为了防止由电路基板的发热造成的箱体内的电装部件的故障,需要在箱体内较大地设置电路基板的散热空间。由此存在送风装置变得大型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可提高便利性的带电粒子输出装置。第2目的在于提供使用时减少送风方向的发光量且不易直视发光部的送风装置。第3目的在于提供能 实现小型化的送风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备:箱体,其开口形成有吸入口和吹出口;鼓风风扇,其配置在上述箱体内;第1吹出通道,其配置在上述鼓风风扇的排气侧;第2吹出通道,其使上述吹出口在一端开口并经由连通口与第1吹出通道连通;带电粒子发生元件,其向第1吹出通道释放出带电粒子;以及风向板,其与上述吹出口相对配置而辐射状地引导气流,上述连通口相对于上述吹出口偏向规定方向的端部配置,并且设置有扩宽部,上述扩宽部使该端部的上述风向板和第2吹出通道之间的流路比周围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48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