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4767.2 | 申请日: | 2013-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505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孙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20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液晶显示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主要由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背光模组、驱动IC、补偿膜及偏光板、ITO膜、配向膜、控制电路等零组件所组成。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必须藉助背光模组来达到显示的功能,LCD面板的制造过程一般为:玻璃面板产生之后,须先结合彩色滤光片,两者封合后灌入液晶,再与背光模组、驱动IC、控制电路板等组件组合成LCD模组。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功能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LCD能正常显示影像。因此,背光模组一般由框架和组装在框架上的光学元件构成。
传统的背光模组框架由背板和胶框组装而成,背板和胶框分别加工成型,再用手工将胶框和背板组装在一起,组装效率低,且组装后背板与胶框容易发生相对移动,导致整个框架不稳定,不利于提高背光板的安装质量。
中国专利CN202371653U公开了一种一体化的背光模组框架,如图1所示。主要技术方案如下:构造一种一体化背光模组框架,包括铁框(背板)、间隔设置在铁框的折边上的若干个定位孔,所述铁框上注塑成型有胶框,该胶框上设有与定位孔相应的定位凸体,定位凸体插入相应的定位孔内使铁框与胶框连接为一体。本专利带来的有益效果主要是:无需采用手工进行组装,组装效率高,且整个框架稳定。
因模组厚度要求越来越薄,导致背光相关部件选择的材料厚度越来越 薄,铁框在背光模组中作用是提供强度的支撑。当铁框厚度减薄时,其强度会明显减弱。尤其是在框架一体化中,成型后的背板放入胶框模具中进行胶框的注塑成型。胶框的材质多为热塑性塑料,如PC、PMMA、ABS等。热塑性塑料在常温下通常为颗粒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变成熔融的状态,将其冷却后则固化成型。因铁框厚度减薄导致其强度减弱,又因胶框需要承载LED光源与各种光学膜片因而壁厚不一致,且胶框为一体的结构,使其在注塑成型的冷却阶段的冷却时间差异较长,从而导致整个背光模组框架产生较大的翘曲度,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胶框,经注塑成型与背板结合为一体结构,所述胶框包括至少两个断开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优选方案:所述背板与胶框为一体成型结构。胶框的每一断开的部分厚度基本一致,且断开位置的开口为曲折的断面。
更优选地,所述胶框的一边设置有LED灯槽,可以用来放置LED背光源。同时断面开口延伸至所述LED背光源的灯槽。由于开口为曲折的断面,有效防止了LED背光源产生漏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模组,包括面板和上述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胶框上形成多个开口,可使胶框分为若干部分,以降低各部分的冷却阶段冷却时间差异,从而改善薄型化背光模组框架的翘曲度,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于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被并入且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一体化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出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背光模组分离后的背板与胶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虚线框22内胶框开口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虚线框22内胶框开口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背景技术中已经提及,现有技术提供的一体化的背光模组框架,主要技术方案如下:构造一种一体化背光模组框架,包括铁框(背板)、间隔设置在铁框的折边上的若干个定位孔,所述铁框上注塑成型有胶框,该胶框上设有与定位孔相应的定位凸体,定位凸体插入相应的定位孔内使铁框与胶框连接为一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47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苯胺防腐漆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液晶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