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缆挤塑机用的内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4445.8 | 申请日: | 2013-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671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赖恒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泓淋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7/12 | 分类号: | B29C47/12;B29C47/02;H01B13/24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挤塑机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线电缆加工用的辅助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挤塑机用的内模结构。
背景技术
如业界所知,线缆挤塑机的功用是向导体表面挤覆绝缘护套,在挤覆绝缘护套的过程中,导体从内模中行出,而构成绝缘护套的材料(通常为塑料)由分流器引出。关于分流器的概念可通过对中国专利CN202695010U(挤塑机用的分流器的寄存保护机构)阅读而得到理解,并且关于对导体外挤覆绝缘护套的技术信息可以通过对中国专利CN100364751U(热收缩双壁管的共挤出工艺)的阅读得到理解。
已有技术中的线缆挤塑机用的内模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导模本体1和导模头2,导模头2与导模本体1构成为一体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的线缆挤塑机用的内模结构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更换内模成本大和不利于节约资源的欠缺,因为导体与导模头2的出线孔21的孔壁摩擦后会使出线孔21的直径渐渐变大,致使引出出线孔21的导体产生颤动,导致挤覆于导体外的绝缘护套厚薄不均匀,损及线缆的质量,甚至报废。因此当导模头2磨损后需极时撤换,但是由于导模头2 与导模本体1构成为一体结构,因此在撤换导模头2时只能连同导模本体1一并撤换。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并且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降低模具使用成本并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线缆挤塑机用的内模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线缆挤塑机用的内模结构,包括具有过线内腔的导模本体和具有出线孔的导模头,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过线内腔朝向所述导模头的一端的腔壁上构成有内螺纹,而在导模头朝向导模本体的一端延伸有一配接头,在该配接头的外壁上构成有外螺纹,该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导模本体的外壁上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导模本体扳手口;而在所述的导模头的外壁上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导模头扳手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将导模头与导模本体彼此形成独立的结构,因此当导模头致损后只需单独撤换导模头,从而既可降低模具成本,又能体现节约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立体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例示意图
图4为已有技术中的线缆挤塑机用的内模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参见图1和图2,给出了一导模本体1和一导模头2,导模本体1具有一过线腔11,导模2具有一出线孔21,在导模本体1的外壁上并且位于一端(图示状态的左端)还构成有导模本体固定螺纹13以及一限位法兰14。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将前述导模头2与导模本体1彼此形成独立的结构,具体是在导模本体1的过线内腔11朝向导模头2的一端的壁体上构成有内螺纹111,而在导模头2朝向导模本体1的一端延伸有一配接头22,并且在配接头22的外壁上构成有外螺纹221,外螺纹221与内螺纹111螺纹配合。这种结构当导模头2的出线孔21磨损后只需单独撤换导模头2,而导模本体1仍可续用。
为了使导模本体1方便地与图3示所示的模头座2装配,因此在导模本体1的外壁上并且在彼此面对面的位置各设计有一导模本体扳手口12,以便由扳手对其操作。同样,在导模头2的外壁上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设计有一导模头扳手口23,以便通过扳手使导模头2的配接头22的外螺纹221与导模本体1的过线腔11的内螺纹111连接或解除连接(更换导模头2时)。
应用例:
请参见图3,本实施例的导模本体1通过其上的导模本体固定螺纹13与模头座3固定,并且与安装在挤塑机上的分流器4(也称挤塑模具或挤护套模具)相配合。导线5在途经过线内腔11和出线孔21后,从分流器4的流道41引出的熔融的绝缘料挤覆到导线5外,形成护套层5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泓淋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未经常熟泓淋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44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