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陶瓷隔热膜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81962.X | 申请日: | 2013-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44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林;刘鲸;朱加尖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博光薄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8/00 | 分类号: | B32B18/00;B32B27/36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 隔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陶瓷隔热膜。
背景技术
许多现代建筑都采用玻璃幕墙、大玻璃和落地玻璃门(阳台),这种情况在改善房间景观的同时,却使传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量增多,增加了房间空调的用电。目前建筑能耗中的第一杀手就是空调,空调能耗已经占到了建筑能耗的20%到50%。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美国研制出了太阳隔热膜,它具有隔热节能、抗紫外线、美观舒适、安全防爆等功能,有效便捷地解决了玻璃带来的很多问题。各种隔热膜应运而成。
而现有的一种隔热膜,通常是以隔热层和金属镀层粘结而成的,这种隔热膜的金属镀层多为表面镀金属的塑料材料构成,防火性能有些欠佳,直接曝露于空气中和日光中时,金属镀层容易被氧化,使用寿命就显得不够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基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陶瓷隔热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陶瓷隔热膜,从上而下依次包括:防刮伤层、纳米陶瓷隔热层、合成胶层、镀膜层、基材层、环保层、安装胶层、防粘层和保护膜,基材层为染色聚酯薄膜,镀膜层为金属层或金属化合物层或它们的组合材料层。
进一步地,防刮伤层的厚度为8~15μm,纳米陶瓷隔热层的厚度为25~35μm,合成胶层的厚度为3~8μm,镀膜层的厚度为5~15μm,基材层的厚度为25~35μm,环保层的厚度为25~35μm,安装胶层的厚度为3~8μm,防粘层的厚度为3~8μm,保护膜的厚度为3~8μ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寿命长,有效减少太阳辐射热量,同时纳米陶瓷隔热层和环保层在太阳光照射下加速建筑材料中污染物如氮氧化物、芳烃和醛类的分解。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防刮伤层,2.纳米陶瓷隔热层,3.合成胶层,4.镀膜层,5.基材层,6.环保层,7.安装胶层,8.防粘层,9.保护膜。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一种陶瓷隔热膜,从上而下依次包括:防刮伤层1、纳米陶瓷隔热层2、合成胶层3、镀膜层4、基材层5、环保层6、安装胶层7、防粘层8和保护膜9,基材层5为染色聚酯薄膜,镀膜层4为金属层或金属化合物层或它们的组合材料层。
防刮伤层1的厚度为8~15μm,纳米陶瓷隔热层2的厚度为25~35μm,合成胶层3的厚度为3~8μm,镀膜层4的厚度为5~15μm,基材层5的厚度为25~35μm,环保层6的厚度为25~35μm,安装胶层7的厚度为3~8μm,防粘层8的厚度为3~8μm,保护膜9的厚度为3~8μm。
纳米陶瓷隔热层2包括纳米级钛氧化物和陶瓷,它可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厚形成活性氧类的超氧化物和基原子团,能凝固病毒中的蛋白质、抑制病毒的活性、加快有机物质和气体的分解,从而提高车内或室内空气清洁度,还可以有效的控制太阳能热辐射,较以往采用金属隔热层具有很好的隔热效果。环保层6为二氧化钛涂层。
染色聚酯薄膜为各种颜色的透明薄膜,聚氨酯膜具有很好的韧性和抗撕裂性,能阻止外力冲击、具有很好的防爆效果。
镀膜层4设置在纳米陶瓷隔热层2和基材层5之间,无论是贴合时,还是使用过程中,均不会刮伤或磨损镀膜层4;纳米陶瓷隔热层2外设置一层防刮伤层1,避免因意外对纳米陶瓷隔热层2的刮伤,从而引起镀膜层4的氧化。
安装胶层7为与玻璃等材料贴合之用,揭开涂覆有防粘层8的保护膜9即可直接使用,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博光薄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博光薄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819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