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绝缘油腐蚀性硫含量测试仪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69731.7 | 申请日: | 2013-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53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万涛;钱晖;冯兵;何铁祥;龚尚昆;周舟;常燕;刘小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陈立武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油 腐蚀性 含量 测试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物绝缘油检测分析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绝缘油腐蚀性硫含量测试仪。
背景技术
矿物绝缘油是一种包含直连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石油炼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变压器、互感器、断路器等电气设备,不仅能起绝缘作用,还具有散热、灭弧和信息载体的功能。绝缘油中包含的硫醇、二硫化物等能够造成变压器铜绕组的腐蚀,影响油浸式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十分有必要对绝缘油中是否含有腐蚀性硫进行检测。目前已有绝缘油腐蚀性硫含量试验法SH/T0304-99和国家排放标准GB/T25961-2010,该标准警告:本标准涉及某些危险性材料、危险性操作和危险性设备,但并未对与此有关的所有安全问题都提出建议。因此,用户在使用本标准前,应建立适当的安全和防护措施,并确定相关规章限制的适用性。由于绝缘油腐蚀性硫含量的测试采用烘箱,绝缘油在高温下可能挥发导致起火,因此,研制出一套适应国家排放标准的安全测试仪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绝缘油腐蚀性硫含量测试仪,该测试仪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准确地测试绝缘油中腐蚀性硫的含量,满足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彻底解决安全测试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所提供的绝缘油腐蚀性硫含量测试仪,参见图1,具有一个带箱盖12的矩形箱体11。该箱体11内设有隔离上下空腔的隔板2。该隔板2下方箱体11的底板上纵向并列设有至少二条加热棒3。所述隔板2上纵向并列置放有至少二个测试瓶5。此外,所述隔板2上方的箱体11的箱壁上还安装有一时间与温度控制装置4。该时间与温度控制装置4与上述加热棒3串联,其中时间与温度控制装置4输出端的正极接加热棒3的负极,加热棒3的正极接时间与温度控制装置4输出端的负极,而温度控制装置4的输入端使用时接外设电源。
由此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绝缘油腐蚀性硫含量测试仪使用时,通过测试瓶5装盛液体介质进行传热,由此即可避免加热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采用时间与温度控制装置,可由此实现测试完成时加热功能的自动关闭,因此能够在测试过程中实施无人看管管理方式。测试瓶的设置实为安全所设计,这样就可以规范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统一提供的安全测试瓶,从而有效防止滥用非防爆玻璃器皿引发的爆炸,有效避免由此导致的人体伤害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仪器可使绝缘油腐蚀性硫含量的检测更加安全、便捷,完全地彻底地避免绝缘油腐蚀性硫测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绝缘油腐蚀性硫含量测试仪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示为:
11——箱体,
12——箱盖,
2——隔板,
3——加热棒,
4——时间与温度控制装置,
5——测试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绝缘油腐蚀性硫含量测试仪的该实施例,参见图1,具有一个取材市售厚3㎜的凤铝板材裁制而成的带箱盖12的矩形箱体11,长600㎜,宽400㎜,高300㎜。箱体11内设有隔离上下空腔的隔板2。隔板2同样取材市售厚3㎜的凤铝板材材裁制而成,其大小与箱体11内腔的长度和宽度匹配,隔板2上均匀分布有若干用于导热和散热的圆形孔。隔板2下方即箱体11的底板上纵向并列设有棒与棒之间的间距为100㎜的五条加热棒3,该五条加热棒3采用市售柱型电加热棒。而隔板2上,则纵向并列置放三个测试瓶5,该三个测试瓶5采用市售桶型包装玻璃瓶,瓶径Ф100㎜,高200㎜。时间与温度控制装置4采用市售中国长沙市荣华公司生产的XT型全自动时间与温度控制器,安装在隔板2上方的箱体11箱壁上。该时间与温度控制装置4与上述加热棒3串联,其中时间与温度控制装置4输出端的正极接加热棒3的负极,加热棒3的正极接时间与温度控制装置4输出端的负极,而温度控制装置4的输入端使用时直接接外设电源。
由以上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该例绝缘油腐蚀性硫含量测试仪,经试制试用被证明效果良好,不仅测试准确、运行稳定,且使用方便,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科学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697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