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沉迷计算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67970.9 | 申请日: | 2013-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02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谷文成;廉佐政;王学良;金玉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齐齐哈尔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G08B21/24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陈可鑫 |
地址: | 161000 黑龙江省齐***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迷 计算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技术应用领域,涉及计算机硬件,具体是防沉迷计算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已经逐渐成为了家用电子设备,甚至如同电视一般,家家必备,但是让人们头疼的事也来了,那就是沉迷,很多人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也就是沉迷于计算机,而忘记了时间的问题,甚至有些未成年甚至是只有几岁的孩子,也喜爱计算机到沉迷的程度,这使得这些人不再上进、消极、自闭并且由于长时间使用计算机,使得这些人的运动量骤然减少,伤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使得这些人经常熬夜,造成了生活的不规则,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由于人们沉迷于计算机,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问题,而提出的防沉迷计算机,包括计算机箱体,所述计算机箱体中固定有控制器,控制器与计算机电源连接,控制器的报警信号输出端与报警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数据输入端与数据处理模块的数据输出端连接,数据处理模块的数据输入端分别连接有使用计时模块及报警计时模块,使用计时模块及报警计时模块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计算机开关机模块连接,所述数据处理模块、报警器、使用计时模块及报警计时模块均固定在计算机箱体中。
所述控制器为计算机处理器CPU。
所述控制器中嵌有程序。
所述控制器的数据输出端连接有存储器,存储器上设有USB数据存取插口。
本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开机后,使用计时模块开始计时,当使用计时模块计时达到额定值时,使用计时模块通过数据处理模块传递给控制器信号,控制器控制报警器报警,并控制报警计时模块计时,当报警计时模块计时达到额定值时,通过数据处理模块传递给控制器信号,控制器控制计算机开关机模块关闭计算机,有效的解决由于人们沉迷于计算机,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计算机箱体,2-控制器,3-计算机电源,4-报警器,5-数据处理模块,6-使用计时模块,7-报警计时模块,8-计算机开关机模块,9-存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防沉迷计算机,包括计算机箱体1,所述计算机箱体1中固定有控制器2,控制器2与计算机电源3连接,这可以解决需要为控制器2另接电源的问题,节省了能源的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使用,控制器2的报警信号输出端与报警器4的信号输入端连接,以便于控制器2接收到信号后控制报警器4报警,控制器2的数据输入端与数据处理模块5的数据输出端连接,以便于提供控制器2需要的数据,数据处理模块5的数据输入端分别连接有使用计时模块6及报警计时模块7,使用计时模块6计时使用的时间,报警计时模块7计时报警的时间,使用计时模块6及报警计时模块7分别与控制器2连接,以便于控制器2控制各计时模块启用或清零,控制器与计算机开关机模块连接,使得控制器2可以控制关闭计算机,所述数据处理模块5、报警器4、使用计时模块6及报警计时模块7均固定在计算机箱体中。
所述控制器2为计算机处理器CPU,更加智能的控制各部件的同时,节省了资源。
所述控制器2中嵌有程序,该程序的流程为,当开始使用计算机后,控制使用计时模块6开始计时,若计时未达到额定值就停止使用计算机,则使用计时模块6清零、停止计时,若计时达到额定值,则控制器2控制报警器4报警,使用计时模块6清零、停止计时,同时启动报警计时模块7计时,若报警计时模块7计时达到额定值,控制器2控制计算机开关机模块9关闭计算机,若未达到额定值就停止使用计算机,则报警计时模块7清零、停止计时,直到再次使用计算机后,重复上述步骤。
所述控制器的数据输出端连接有存储器9,存储器上设有USB数据存取插口,使得人们可以将曾经自己或他人使用计算机的时间信息提取出来,这样也可以帮助一些家庭看管儿童或未成年人的使用计算机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齐齐哈尔大学,未经齐齐哈尔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679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