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专用电机引接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60584.7 | 申请日: | 2013-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55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军;吴俊生;夏知;赵树磊;叶静;高琪;朱帝;胡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星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29 | 分类号: | H01B7/29;H01B3/28;H01B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83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专用 电机 接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专用电机引接线。
背景技术
汽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然而传统燃油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有害废气,并加剧了对不可再生石油资源的依赖。在能源方面,目前世界汽车保有量约8亿辆,并以每年3000万辆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2亿辆,主要增幅来自发展中国家。我国传统能源汽车的研发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与世界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国并不落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汽车动力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突飞猛进。在能源技术方面,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提升我国在能源技术方面的竞争力。如在电缆技术方面,通过车辆的应用,促进电缆技术的进步。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给新能源汽车提供专用配套电线电缆产品,我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组织专门技术人员积极研发新能源汽车专用电线电缆产品。我公司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专用电机引接线就属于新型环保电线电缆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高低温、酸碱、油水以及移动场合等特殊环境下适用的新能源汽车专用电机引接线。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专用电机引接线,它是由导体、绕包层以及绝缘层组成,所述导体外绕包有所述绕包层,所述绕包层外绕包有所述绝缘层,所述导体采用镀锡铜芯软导体,所述绝缘层材料采用优质特种辐照复合橡胶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具有阻燃、耐高低温、耐酸碱、耐油水、抗撕裂、柔软和环保性能的优点,主要适宜应用于汽车行业,作为电机引接线适用,尤其能在高低温、酸碱、油水以及移动场合等特殊环境下适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体;2、绕包层;3、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新能源汽车专用电机引接线,它是由导体1、绕包层2以及绝缘层3组成,所述导体11外绕包有所述绕包层2,所述绕包层2外绕包有所述绝缘层3,所述导体1采用镀锡铜芯软导体,所述绝缘层3材料采用优质特种辐照复合橡胶材料。
实施例: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新能源汽车专用电机引接线,导体1采用第6类结构的多股镀锡特软铜丝束合成导电线芯,导体1生产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拉丝-退火-镀锡-束丝,导体1采用束合的形式,其中4mm2以下导体中单丝最大直径为0.16mm,6-35 mm2导体中单丝最大直径为0.21mm,50-150 mm2导体中单丝最大直径为0.31mm,185-300mm2及以上导体中单丝最大直径为0.41mm。绝缘层3采用特种辐照复合橡胶TPV绝缘料,它的生产过程在SJ45、SJ65或SJ90挤塑机上生产完成,采用挤压式模具进行挤出,其挤出温度根据温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机身温度控制在185±10℃,机头温度控制在195±5℃,模口温度控制在200±5℃,可根据挤出设备和材料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冬天与夏天相差5~10℃。绝缘挤出后到辐照厂家对电缆绝缘线芯进行辐照加工,确保电缆具有优良的电性能、高的机械性能和较强的耐温等级和抗张强度。生产设备可根据电缆截面的大小采用不同的绝缘挤出机进行生产:6mm2以下的使用SJ45 或者SJ65挤出机,10mm2及以上的使用SJ90挤出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星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星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605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