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鱼塘环境自优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60159.8 | 申请日: | 2013-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33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朱健;张成锋;火村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G08C1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408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技术 鱼塘 环境 优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鱼塘环境自优化系统。
背景技术
在我们现有的鱼塘养殖作业中,鱼塘中的水质环境对于鱼苗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水中的ph值,水中的含氧量,还有水的温度,如果这些指标不能达到鱼苗生长的要求,则会造成鱼苗生长的不健康,严重的会造成鱼苗的大量死亡,从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如果我们仅靠人工去进行作业,则不仅耗时耗力,而且人工进行调节很容易造成操作失误,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如何能够实时的检测鱼塘中的环境信息,并及时自动的进行环境优化改善即为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鱼塘环境自优化系统。
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鱼塘环境自优化系统,用于实时检测并改善鱼塘本体1内的环境,包括设置在鱼塘本体1内侧壁上的ph检测器2、温度检测器3和含氧检测器4,设置在鱼塘本体1内侧底部的酸碱调节器5、温度调节器6和含氧调节器7,及设置在鱼塘本体1外侧壁上的第一传输模块8,还包括第二传输模块10、微控制器11和存储模块9,其中:
所述ph检测器2、温度检测器3和含氧检测器4均与第一传输模块8双向传输,分别将检测的鱼塘本体1内水中的ph值信息、温度信息和含氧度信息传输至第一传输模块8,所述第一传输模块8与第二传输模块10无线双向传输,第一传输模块8将接收到的ph值信息、温度信息和含氧度信息以无线方式传输至第二传输模块10,所述第二传输模块10与微控制器11双向传输,第二传输模块10将接收到的ph值信息、温度信息和含氧度信息传输至微控制器11;
所述微控制器11将接收到的ph值信息、温度信息和含氧度信息与存储模块9内的标准信息进行比较,若接收到的ph值信息、温度信息和含氧度信息中任意一项超过标准信息的范围,则微控制器11产生操作指令,所述操作指令通过第二传输模块10以无线的方式传输至第一传输模块8,并经过第一传输模块8传输至酸碱调节器5、温度调节器6和含氧调节器7的输入端,所述酸碱调节器5、温度调节器6和含氧调节器7根据接收到的操作指令进行工作。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鱼塘环境自优化系统能够实时的检测鱼塘中的环境信息,并及时自动的进行环境优化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鱼塘环境自优化系统,用于实时检测并改善鱼塘本体1内的环境,包括设置在鱼塘本体1内侧壁上的ph检测器2、温度检测器3和含氧检测器4,设置在鱼塘本体1内侧底部的酸碱调节器5、温度调节器6和含氧调节器7,及设置在鱼塘本体1外侧壁上的第一传输模块8,还包括第二传输模块10、微控制器11和存储模块9,其中:
所述ph检测器2、温度检测器3和含氧检测器4均与第一传输模块8双向传输,分别将检测的鱼塘本体1内水中的ph值信息、温度信息和含氧度信息传输至第一传输模块8,所述第一传输模块8与第二传输模块10无线双向传输,第一传输模块8将接收到的ph值信息、温度信息和含氧度信息以无线方式传输至第二传输模块10,所述第二传输模块10与微控制器11双向传输,第二传输模块10将接收到的ph值信息、温度信息和含氧度信息传输至微控制器11;
所述微控制器11将接收到的ph值信息、温度信息和含氧度信息与存储模块9内的标准信息进行比较,若接收到的ph值信息、温度信息和含氧度信息中任意一项超过标准信息的范围,则微控制器11产生操作指令,所述操作指令通过第二传输模块10以无线的方式传输至第一传输模块8,并经过第一传输模块8传输至酸碱调节器5、温度调节器6和含氧调节器7的输入端,所述酸碱调节器5、温度调节器6和含氧调节器7根据接收到的操作指令进行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601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机声波传输的接受装置
-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桥梁结构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