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蛇形网条蓄冰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59501.2 | 申请日: | 2013-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68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郭盛桢;陈永林;叶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C5/18 | 分类号: | F25C5/1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3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蛇形 网条蓄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蓄能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蛇形网条蓄冰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不完全冻结式蓄冰装置,制冰结束时冰槽中的水不完全结成冰,冰柱之间相互不连接。融冰初期冰融化后,冰环与盘管之间有水,冰环比水轻上浮,冰环下部与盘管直接接触,换热效果好。融冰初前期,冰环下部与盘管一直接触,融冰速度高于冰环上部,因此下部的冰融完后冰环破裂,脱离盘管上浮后与上面的盘管接触,继续融冰。融冰中前期冰环破裂后冰上浮碰到上面的盘管,接触部分融冰速度快,与融冰初前期过程类似,接触部分融完破裂,形成更小的冰。最后进入融冰中后期,冰破碎成小块,形成温度为0℃的冰水混合物,盘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换热稳定且可以得到较低的出水温度(2.5~3.3℃),满足系统的要求,直至融冰结束。
但由于受到浮力作用,在融冰中前期过程后形成的部分小块冰并未完全融化,而是上升到装置液面,到融冰结束后液面仍然积留有部分碎冰。长期以往,蓄冰装置的顶部积聚的冰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千年冰”,因此降低了蓄冰装置的整体利用率及传热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蛇形网条蓄冰装置。
本实用新型包括蛇形网条和蓄冰盘管;
蓄冰盘管为圆柱形结构,分多层布置在蓄冰装置内,上、下两层间隔50~200mm;每层间隔分布多个蓄冰盘管,相邻层的每三个蓄冰盘管呈品字形排列;在铺设蓄冰盘管时,每间隔一层放入一条蛇形网条;
蛇形网条由整块不锈钢网栅压折而成,压折后截面成锯齿形,锯齿形的上部线条和下部线条为两条形状一致的弧形线,弧度在30°~180°范围内;锯齿形的高度为所在蓄冰盘管邻近两层的高度差;蛇形网条压折后的长度在800~1000mm范围内,宽度在400~800mm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不锈钢网栅压折而成的蛇形网条铺设在每层蓄冰盘管之间,阻挡小块冰上浮,使冰与蓄冰盘管有充足的接触时间全部融化,解决“千年冰”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蓄冰结束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融冰中前期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融冰后期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蛇形网条,2、蓄冰盘管,3、冰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蛇形网条蓄冰装置包括蛇形网条1和蓄冰盘管2;
蓄冰盘管2为圆柱形结构,分多层布置在蓄冰装置内,上、下两层间隔100mm;每层间隔分布多个蓄冰盘管2,相邻层的每三个蓄冰盘管呈品字形排列;在铺设蓄冰盘管2时,每间隔一层放入一条蛇形网条1;
蛇形网条1由整块不锈钢网栅压折而成,压折后截面成锯齿形,锯齿形的上部线条和下部线条为两条形状一致的弧形线,弧度为80°;锯齿形的高度为所在蓄冰盘管2邻近两层的高度差;蛇形网条1压折后的长度为900mm,宽度为600mm。
如图1所示,当蓄冰盘管2开始制冰到制冰结束时,蓄冰盘管2的周围慢慢形成冰环3;冰环3为圆筒形结构,并套在蓄冰盘管2上;
如图2所示,经过融冰初前期和融冰中前期后,蛇形网条1随着已经破裂的冰环3一起上浮,直至碰到上层蓄冰盘管2。
如图3所示,由于在融冰中前期结束后,下层的碎冰无法通过蛇形网条1继续上浮。进入融冰中后期,碎冰均匀分布在整个蓄冰装置内,由于碎冰与蓄冰盘管2接触面积大且位置较接近,融化的速度快也更彻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595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水处理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氟化方法与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