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设拉结筋的模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56211.2 | 申请日: | 2013-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89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光星;肖必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9/10 | 分类号: | E04G9/10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事务所 31215 | 代理人: | 徐筱梅;王骝 |
地址: | 20181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设 拉结筋 模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的竖向混凝土结构拉结筋设置技术,尤其是一种预设拉结筋的模板。
背景技术
按照砌体施工规范规定,混凝土框架柱及剪力墙与隔墙、填充墙体必须设置拉结筋拉接,通常采用直径为6mm的钢筋,同时,施工规范对拉结筋的布局也有明确的要求,现有技术拉结筋的设置有模板穿筋法和二次植筋法,前者,按拉结筋的设计布局要求,在模板对应的位置上钻孔,将拉结筋穿过模板上的孔,并使拉结筋的预埋部分位于模板内侧、预留部分位于模板外侧,使拉结筋的预埋部分锚入混凝土结构内;后者,在墙体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墙体外表施工前,在墙体结构上钻孔,将拉结筋二次植入墙体内并粘结。存在的问题是,前者,模板拆除难度大、模板损耗大,而且施工工效低;后者,钻孔、植筋工作量大,孔内浮尘不易彻底清理,导致粘结牢度不保证,锚固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存在质量隐患,多用于旧建筑物改造,二次装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预设拉结筋的模板,该模板将拉结筋预先固定在模板上,当墙体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拆除模板即完成拉结筋的预留,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施工速度快,且拉结筋位置准确、锚固可靠的优点。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预设拉结筋的模板,其特点包括模板、拉结筋及骑马钉,所述拉结筋为杆件,其杆件由弯钩段、折弯及直杆段组成;所述拉结筋的直杆段附着于模板的板面上,骑马钉为数个,骑马钉跨过拉结筋的直杆段钉入模板将拉结筋与模板固定;所述拉结筋的弯钩段所在的面与模板的板面不共面设置。
本实用新型将拉结筋预先固定在模板上,当墙体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拆除模板即完成拉结筋的预留,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施工速度快,且拉结筋位置准确、锚固可靠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模板1、拉结筋2及骑马钉3,所述拉结筋2为杆件,其杆件由弯钩段21、折弯22及直杆段23组成;所述拉结筋2的直杆段23附着于模板1的板面上,骑马钉3为数个,骑马钉3跨过拉结筋2的直杆段23钉入模板1将拉结筋2与模板1固定;所述的拉结筋2的弯钩段21所在的面与模板1的板面不共面设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使用的:
以墙体混凝土结构预设拉结筋为例,进一步说明如下,
a)、预制拉结筋
按设计要求制作拉结筋,在拉结筋2的预埋段与预留段的分界位置制作折弯22,将预埋段按设计要求制作弯钩段21,预留段保持为直杆段23。
b)、配置模板
根据墙体混凝土结构配置模板1,按拉结筋2的设计间距要求,在已配好的模板1内侧面上逐个弹出预设拉结筋2的位置线。
c)、在模板上装配拉结筋
将数根拉结筋2的折弯22部位依次对准位置线,并使拉结筋2的直杆段23附着于模板1的内侧面上,用数个骑马钉3跨过拉结筋2的直杆段23,将骑马钉3钉入模板1,使拉结筋2与模板1相对固定,最后,调整弯钩段21绕直杆段23转动,使拉结筋2的弯钩段21所在的面与模板1的板面垂直,实施支模。
d)、模板的拆除
待墙体混凝土浇筑终凝后即可拆除模板1,随模板1的拆除,骑马钉3从模板1内拔出,拉结筋2的弯钩段21预埋在墙体混凝土内,直杆段23贴在墙体混凝土表面被预留,在砌体施工前,将拉结筋2预留的直杆段23从墙体混凝土表面抠出,按设计要求将直杆段23置入砌体位置,并在直杆段23末端制作弯钩,即可实施砌体施工。
e)、模板的修复
为多次周转使用模板1,确保混凝土浇注的外观质量,将模板1上遗留的骑马钉3孔及损坏部位用腻子补平,并用砂纸打光,待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562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承插式可调底板钢模
- 下一篇:安全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