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斜支撑的预应力混凝土筒型基础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55241.1 | 申请日: | 2013-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67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练继建;刘梅梅;王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27/44 | 分类号: | E02D27/44;E02D27/42;E02D27/5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秀奎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撑 预应力 混凝土 基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上风电、港口、海洋和水利工程中的基础结构领域,更加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斜支撑的预应力混凝土筒型基础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风机基础是海上风电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受力及稳定性影响了整个风机结构的安全性,在造价中也占有较大比重。目前应用较多的海上风机基础有重力式基础、桩基、导管架及筒型基础。筒型基础作为一种新型的基础形式,具有以下显著优点:适用条件广;节省用钢量,节约成本;采用负压施工,施工速度快,便于海上恶劣天气间隙施工;可在陆上安装预制,再拖运到工地,便于安和运输;筒基直接插入浅层地基内,不用做地基处理,且只需对海床浅部地质条件进行勘察,风电场寿命终止时,可简单方便的拔出进行二次利用。因此,筒型基础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已有的钢筋混凝土筒型基础结构往往都出现局部应力大,施工复杂等问题,无法达到海洋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无裂缝的最优状态,一旦结构出现裂缝,海水将对结构内部钢筋产生腐蚀作用,最终导致整个风机结构的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新型混凝土筒型基础结构,该结构能改善结构自身的应力情况,使结构在施工和运行过程中不产生裂缝,增加结构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且改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适用范围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带斜支撑的预应力混凝土筒型基础,由筒型基础、斜支撑和基础过渡塔筒段组成,筒型基础为设有密封顶盖的钢筋混凝土筒型结构,其顶盖配有上下两排呈井字形的预应力钢筋;斜支撑为混凝土结构,其中设置有预应力钢筋,所述斜支撑设置于筒型基础的密封顶盖上,以基础过渡塔筒段为圆心,呈径向均匀分布,根据实际情况布置根数(数量),10—16根(个)均可;基础过渡塔筒段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中设置有预应力钢筋,所述基础过渡塔筒段的外径和壁厚由上端往下端线性递增,其上端通过法兰盘与发电机组塔筒连接固定,其下端与钢筋混凝土筒型基础、斜支撑浇为一整体。
所述筒型基础直径25—50m,优选30—50m;壁厚30—50cm,优选壁厚40—50cm;顶盖厚度30—60cm,优选50—60cm;筒壁高度6—15m,优选6—10m。
所述斜支撑的长边(斜支撑与基础过渡塔筒段的连接边)4—10m,优选4—6m;短边(斜支撑与筒型基础的连接边)0.5—5m,优选0.5—1m;倾斜角(斜支撑的斜边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30°,优选为10—17°。
所述基础过渡塔筒段顶部外径4—8m,优选外径6—8m,壁厚0.4—0.6m;与筒型基础的顶盖连接处外径10—12m,壁厚1—2m,优选壁厚1—1.4m,总高度15—40m,优选总高度20—30m。
所述基础过渡塔筒段中,预应力钢筋分两圈布置,各15—25束,优选20—25束,其顶部固定在法兰盘上,下段伸到筒型基础的顶盖下部,并用锚具锚固,两束预应力钢筋中心间距为150mm—300mm,优选250mm—300mm,且预应力钢筋束距该构件边缘间距不小于50mm。
所述斜支撑中,上下平行布置两束预应力钢筋,所述两束预应力钢筋中心间距为150mm—300mm,优选250mm—300mm,且预应力钢筋束距该构件边缘间距不小于50mm。
所述筒型基础顶盖上设置的预应力钢筋间距0.5—1.2m,优选间距1—1.2m,分上下两层布置,每层布置25—50束,优选每层布置25—30束,其端部通过锚具将预应力钢筋锚固在筒壁外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552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属掩模安装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环路热管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