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土砂夹层地基旋挖钻干挖成孔桩的混凝土灌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54712.7 | 申请日: | 2013-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50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禹海龙;蔡献东;陈秀丽;刘朋帅;王红亮;闫燕;蔡亮;尹江媛;张硕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汇通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5/06 | 分类号: | E02D15/0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0 | 代理人: | 李志民 |
地址: | 074099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层 地基 旋挖钻干挖成孔桩 混凝土 灌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建工程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土砂夹层地基旋挖钻干挖成孔桩的混凝土灌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桥梁、铁路、水利和城市的建设项目日益增多。上述建设项目涉及桩基灌注技术,土砂夹层地基旋挖钻干挖成孔桩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桩基水下混凝土灌注工程的施工通常采用导管法进行施工。
导管法混凝土灌注是将混凝土通过竖立的管子,依靠混凝土的自重进行灌注的方法,适用于灌注围堰、沉箱基础、沉井基础、地下连续墙、桩基础等水下或地下工程。混凝土从管子底端缓慢流出,向四周扩大分布,不致被周围的水流所扰动,以保证质量。导管法混凝土灌注的原理是混凝土拌和物是在一定的落差压力作用下,通过密封连接的导管进入到初期灌注的混凝土下面,顶托着初期灌注的混凝土及其上面的泥浆逐步上升,形成连续密实的混凝土桩身。导管法施工技术要求严格,为保证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的质量,需要严密和完整的灌注系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土砂夹层地基旋挖钻干挖成孔桩的混凝土灌注系统,使水下混凝土灌注均匀、连续,提高桩基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土砂夹层地基旋挖钻干挖成孔桩的混凝土灌注系统,由导管和漏斗构成。导管分为上节、中间节和下节。上节与中间节、中间节与下节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漏斗下部设有上端管节,导管的上节通过连接件与上端管节连接。
上端管节的长度为0.4~0.7m,优选为0.5m。导管的内径φ为300mm,中间节的长度为2~4m,下节长为5m。漏斗的容积为2m3。导管的材质为无缝钢管。混凝土采用自动计量拌和站拌和,混凝土罐车运送。
导管使用前要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水密承压试验的水压为水下灌注时孔内水深1.3倍的压力,同时不小于导管壁和焊缝可能承受灌注混凝土时最大压力的1.3倍。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应有40cm的空间,首批混凝土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初次埋置深度(≥1m)和填充导管底部间隙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利用导管和漏斗,通过螺纹连接和连接件连接构成的混凝土灌注系统,能够迅速、连续和均匀的完成土砂夹层地基旋挖钻干挖成孔桩的灌注,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工期,降低了水泥浆料费用和建筑垃圾处理费用,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土砂夹层地基旋挖钻干挖成孔桩的混凝土灌注系统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漏斗、2—连接件、3—上节、4—螺纹、5—中间节、6—下节、7—上端管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土砂夹层地基旋挖钻干挖成孔桩的混凝土灌注系统,如图1所示,由导管和漏斗1构成。导管分为上节3、中间节5和下节6。上节与中间节、中间节与下节之间通过螺纹4连接。漏斗下部设有上端管节7,导管的上节通过连接件2与上端管节连接,使漏斗与导管形成整体。上端管节7的长度为0.5m。导管的材质为无缝钢管,导管的内径φ为300mm,中间节5的长度为3m,下节长为5m。漏斗1的容积为2m3。
混凝土采用自动计量拌和站拌和,混凝土罐车运送。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对混凝土面位置随时测量,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控制在2~6m。桩顶设计标高处超灌0.5~1.0m。导管底口至孔底间隙为300~500mm,提升导管前,用标准测绳测量混凝土表面标高,保持导管底口埋于混泥土中2~6mm,控制导管提升高度。灌注过程中做到连续灌、勤测量、勤拔管,随时掌握导管埋置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汇通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汇通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547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