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53532.7 | 申请日: | 2013-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88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林;曾鹏;周臻;吴京;葛汉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1/98 | 分类号: | E04B1/98 |
代理公司: | 江苏永衡昭辉律师事务所 32250 | 代理人: | 王剑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位 屈曲 约束 支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减小工程结构地震灾害影响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
背景技术
屈曲约束支撑是一种利用金属屈服耗散地震能量的装置,由于其性能稳定、制作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由于屈曲约束支撑利用核心金属板拉压屈服耗散地震能量,支撑本身会产生累积塑性变形,从而导致结构产生不可忽视的残余变形,严重影响结构的震后使用和安全性能。因此,一种利用预先张拉筋材为屈曲约束支撑提供自复位压力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开始被大家所关注。
已有的技术实例如已公开的发明专利CN101824922 B中所述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依靠预先张拉单组筋材提供自复位压力,可减小支撑和安装支撑结构的残余变形。但其构造使得支撑可自复位的变形范围只能为自复位筋材的极限弹性变形范围,支撑的变形能力受到了限制,难以满足结构设计的需要,或只能选用少数极限弹性变形能力较大的筋材作为自复位筋材,限定了筋材的选用范围;本实用新型提出通过串联自复位筋材,可成倍增加支撑极限变形能力。
此外,已公开专利CN101824922 B中所述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传力部件为方形套管,而方形套管尺寸为规定值,两个方型套管尺寸决定了核心金属板的厚度及核心金属板与方形套管的间隙,而研究表明约束部件(如约束套管)与金属板的间隙是影响屈曲约束支撑性能的关键因素,而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中间约束传力部件可以根据内约束传力部件来选择合适的组合件,通过控制组合件的尺寸来形成对核心金属板的精确约束,可显著提高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的性能。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成倍增加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极限变形能力、精确约束耗能内芯板屈曲的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从而解决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变形能力受限以及因耗能内芯板的约束不好而破坏失效的问题,同时拓宽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对筋材的选用范围,以及便于不同筋材的混用。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包括耗能内芯板、传力部件、筋材和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力部件包括内约束传力部件、中间约束传力部件以及外传力部件;所述的筋材包括第一组筋材和第二组筋材;所述的端板包括第一组端板和第二组端板;所述的连接件包括内连接件和外连接件;所述的耗能内芯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内约束传力部件的上下表面,耗能内芯板的另一端与外传力部件固定连接,在内约束传力部件的一端固定有所述的内连接件,在外传力部件上固定有所述的外连接件;所述的中间约束传力部件套在所述的内约束传力部件和耗能内芯板外并与所述的内约束传力部件和耗能内芯板在周向留有间隙,在所述的内约束传力部件内设置有所述的第一组筋材,该第一组筋材的两端通过所述的第一组端板固定,其中第一组端板作用在所述的内约束传力部件和中间约束传力部件上;在所述的中间约束传力部件外部设置所述的外传力部件,在中间约束传力部件和外传力部件之间设置有所述的第二组筋材,该第二组筋材的两端通过所述的第二组端板固定,其中第二组端板作用在所述的中间约束传力部件和外传力部件上。
所述耗能内芯板由内芯板和端部连接板构成,端部连接板一个侧面顺着长边方向固接于内芯板一端的表面,所述内约束传力部件位于两个内芯板内侧;所述中间约束传力部件一端的上下侧面开有第一矩形豁口,每个端部连接板伸出中间约束传力部件上与其相邻的第一矩形豁口;所述外传力部件的一端开有与端部连接板相对应的第二矩形豁口,每个端部连接板伸出外传力部件上与其相邻的第二矩形豁口,外传力部件开有第二矩形豁口的一端上下外表面分别与一对所述外连接件固接,每对外连接件分别与一个端部连接板栓接。
所述的内连接件表面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定位板,位于所述内连接件一端的第一组端板为一个开槽矩形端板,开槽矩形端板开有与定位板尺寸相对应的槽口,内连接件穿过槽口;位于外连接件一端的第一组端板为一个不开槽矩形端板。
所述的定位板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内连接件的表面成一字型。
所述的定位板为四个且对称设置在内连接件的表面成十字型。
每个第二组端板与一个第一组端板在同一个平面内,每个第二组端板与每个同一平面内的第一组端板的外沿留有1-2mm的间隙,每个第一组端板同时接触内约束传力部件和中间约束传力部件,每个第二组端板同时接触中间约束传力部件和外传力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535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光衰高光效多芯片组合式LED模块
- 下一篇:批量生产真空制品的抽气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E04B 一般建筑物构造;墙,例如,间壁墙;屋顶;楼板;顶棚;建筑物的隔绝或其他防护
E04B1-00 一般构造;不限于墙,例如,间壁墙,或楼板或顶棚或屋顶中任何一种结构
E04B1-02 .主要由承重的块状或板状构件构成的结构
E04B1-16 .堆料结构,例如混凝土在现场以浇制或类似方法成型的结构,同时利用或不利用附加构件,例如,永久性结构、由承重材料覆盖的基础
E04B1-18 .包含长形承重部件的结构,例如,包含柱,大梁,骨架
E04B1-32 .拱形结构;穹窿顶的结构;折板结构
E04B1-34 .特种结构,例如,用由桅杆结构或封闭的电梯井或楼梯间等塔式结构支承的悬吊或悬臂杆件;与弹性稳定性有关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