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车顶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50813.7 | 申请日: | 2013-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51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柳晓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2/24 | 分类号: | B60R22/24;B60R22/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黄姝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顶 安全带 卷收器 安装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车顶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根据安全带国家法规的规定,乘用车所有座椅必须配置3点式安全带。对于后排中间座椅的3点式安全带,可将卷收器固定在座椅靠背上、地板上、车身立柱上以及车顶上。其中,将卷收器布置在车顶上是一种结构简单、低成本、简洁方便的方法。
卷收器布置在车顶上的3点式安全带,需要一个支架为卷收器提供支撑以及与车顶骨架进行连接。要求支架在车辆碰撞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强度以达到保护乘客的作用。如图1所示,传统的卷收器支架1′可提供卷收器2′的支撑以及其与车身骨架的连接功能,但需要增加一个独立的导向件3′用于织带4′的导向以提高乘客佩戴的舒适性,这样增加了一个安装工序,且增加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节省成本的用于车顶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用于车顶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承载板、连接板和导向板,所述承载板用于安装所述车顶安全带卷收器,所述连接板从所述承载板的边缘向上延伸折弯后用于与车顶连接,所述导向板从所述承载板的边缘倾斜向上延伸,所述织带穿过所述导向板上的导向槽。
优选地,所述导向板与所述承载板之间的夹角为110°-130°。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有三个,三个所述连接板通过螺栓与所述车顶连接。
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由厚度为3mm的金属钣金冲压折弯制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将导向板与安装支架一体成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车顶安全带卷收器及其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车顶安全带卷收器及其支架在汽车上安装位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安装支架与车顶安全带卷收器铆接后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安装支架与车顶安全带卷收器铆接后的仰视角度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向板和承载板的侧面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安装支架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织带及U型架的仰视角度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卷收器支架 2′——卷收器 3′——导向件
4′——织带
1——车顶安全带卷收器 2——织带 3——安装支架
4——U型架 31——承载板 32——连接板
33——导向板 34——导向槽 35——螺栓
36——铆钉 41——铆钉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可用于乘用车座椅的3点式安全带顶置卷收器的固定,如图2所示。特别适用于第二排或第三排中间座椅的3点式安全带的卷收器固定。
如图3-4所示,用于车顶安全带卷收器的安装支架3包括承载板31、连接板32和导向板33,承载板31用于安装车顶安全带卷收器1,连接板32从承载板31的边缘向上延伸折弯后用于与车顶连接,导向板33从承载板31的边缘倾斜向上延伸,织带2穿过导向板33上的导向槽34(参见图5-6)。
由于将导向板33与安装支架3形成一个整体,省去了制造和安装单独导向件的工序,降低了制造成本,使整体结构简洁、统一。
使用时,连接板32与车顶的平面连接,用于固定车顶安全带卷收器1。织带2的自由端从导向槽34穿出,然后连接安全扣。由于导向板33是倾斜向上设置的,织带2在向下插入到安全锁中时,导向板33对织带2起到了导向的作用,满足乘客佩戴安全带的舒适性要求。在车辆碰撞的过程中,支架也能够满足强度要求,起到对乘客的保护作用。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向板33与承载板31之间的夹角为120°,较佳地,夹角也可以在110°-130°之间。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连接板32有三个,三个连接板32通过螺栓35与车顶连接。三点式连接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牢固的固定安装支架3,对乘客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较佳地,连接板32也可以为两个或三个以上,也能起到固定安装支架3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508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