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柴油引擎的改良型后燃加温助燃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47047.9 | 申请日: | 2013-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17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张智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智雄 |
主分类号: | F02M31/04 | 分类号: | F02M3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 引擎 改良 型后燃 加温 助燃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柴油引擎的改良型后燃加温助燃装置,使装置内的油气因高温而达到燃点自燃,前述装置尤其是针对柴油车的废气排烟装置(管)所设计。
背景技术
在传统柴油废气排气管上安装触媒转化器以降低空气污染是公知的技艺与常识,触媒转化器内使用的是陶瓷滤蕊,当废气通过陶瓷滤蕊后,废气中的碳粒子(C)、一氧气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转化成为二氧气化碳(CO2)及水(H2O)挥发,此为“氧化反应”;同时废气中的氮氧化合物(NOX)转化成为氮气(N2)与氧气(O2)挥发,此为“还原反应”;借由前述的“氧化”与“还原”过程就能将废气转化成为无污染的气体。
目前的柴油车(如卡车、拖车、垃圾车、联结车、游览车等),为了解决黑烟问题,都有在排烟管后端连接触媒转化器,但是陶瓷滤蕊的工作温度,要在350℃以上、才能正常工作,换言之,废气的温度必须在前述高温状态中才能借助陶瓷滤蕊转化成无污染的气体排出,以符合空气环保标准,而柴油车的排烟温度、却只在100~150℃左右,未能达到触媒转化器的工作温度350℃以上,因此废气经过陶瓷滤蕊时未完全转化,容易造成陶瓷滤蕊产生积碳、造成“背压”增大的问题,如此便会使转化效果降低,容易产生黑烟,也就是“乌贼车”的由来。
虽然有业者尝试将焚化炉、燃烧炉等方面中所使用的技术,也就是在触媒转化器前设置电热加温装置(即以多根电热管组合的加温器),借由电热加温装置的增温而使废气温度达到350℃以上后,再入于触媒转化器内进行氧化还原,而陶瓷滤蕊在上述工作温度下就能正常运作,使废气转化成为无污染的气体排出的此项技术,应用在车辆上,但实施该项技术手段时,必须备有大型空压机、及取用发电机发电时的百分之十电源作为电热加温装置生热使用。
但柴油车上不可能设置如此大型的电热加温装置,也没有如此大的电压来供应电热加温装置,更不可能设置如发电机之类的发电装置,更没有大型空压机,而小型化后、更有功效过低的问题,所以有应用性不大。
因此,本创作者曾设计一种柴油引擎的后燃喷油加温助燃装置,为一种“触媒前置加温助燃装置”,目的在于提升废气在进入触媒转化器前的燃烧效率,以便燃烧加热后的废气进入触媒转化器内进行氧化还原,使废气转化成为无污染的气体排出,其内容如下列专利文献1所示:一种柴油引擎的后燃喷油加温助燃装置,其包括一结合在引擎排烟管后的后燃器、一结合在后燃器后的触媒转化器,其特征在于:前述后燃器的一侧旁缘结合一雾化助燃点火装置、另侧旁缘则结合一感温装置,前述雾化助燃点火装置包括一产生适当油气混合比的雾化喷嘴及一得电后产生电阻使前述油气达燃点的电热丝助燃器,而前述感温装置则与一温度显示控制器产生电性连接;前述雾化喷嘴的前置装置包括一供给柴油给雾化喷嘴的油路供给系统、及一供给空气给雾化喷嘴的空气供给系统;前述后燃器的一侧旁缘更结合一补充后燃器空气以达助燃的空气补给系统;及前述温度显示控制器、油路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分别与蓄电池保持电性连接。
上述在专利文献1的后燃器中,由于空气补给系统在补充空气助燃时,虽然能第一时间让雾化油气燃烧,但因为雾化助燃点火装置的设置方式影响,不但安装上较为不便,加热效果亦较差,并对空气的需求大,所以容易有雾化油气燃烧不够完全的问题,依旧容易产生黑烟及积碳的情形。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在解决黑烟排放的问题的前提下,能容易安装设置、且长期使用,更不用担心雾化油气燃烧不够完全的问题的柴油引擎的后燃喷油加温助燃装置,便成为本新型欲改进的目的。
专利文献1:台湾专利公告第M328505号“柴油引擎之后燃喷油加温助燃装置”,2008年03月11日公告。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解决陶瓷滤蕊因废气温度不足,容易产生积碳及背压的状况,而导致黑烟排放的问题的柴油引擎的改良型后燃加温助燃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智雄,未经张智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470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