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调节负压引流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42494.5 | 申请日: | 2013-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12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文章;江乐阳;马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科盛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6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节 引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节负压引流瓶,属于医疗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引流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多,实践证明,将人体的组织裂隙、体腔、内脏器管中的液体引离原处或排出体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借助负压引流来实现,负压引流在临床应用中也已经得到了充分肯定。最初,医院都是采用中心负压吸引,其最大的缺陷就是不灵活,患者必须借助医院负压系统,不能随意走动,在一些医疗条件比较差的医院和野外根本不能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研制出了负压引流瓶,就是将一个容器的出入口卡住,借助外置负压装置吸引后,使容器内形成负压,再配备如导引针、导引管等器械,就组成了一个简易的负压引流系统,也就是现在临床上使用的负压引流瓶。
现有的负压引流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容易发生逆流,不能防止感染,一旦瓶体倒置或者瓶内液面过高时,感染风险很高;2、现有的负压引流瓶有高负压和低负压两种,高负压引流瓶具有吸引充分、能使伤口愈合迅速、引流液量可达引流瓶容量85%以上等优点,在针对某些病患的临床应用上得到了肯定,如骨折等,然而,并不是所有病患都适用高负压引流瓶,如甲亢等手术负压值要求不太高的手术中;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病患的引流最好是先用高负压吸引,再用低负压吸引,但是,现有的负压引流瓶的都不能实现负压可调,使用极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负压引流瓶,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调节负压引流瓶,包括引流瓶、引流管和导引针;所述引流瓶的顶部设置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上安装有密封夹,并连接有鲁尔接口;所述引流管的一端通过鲁尔接头与鲁尔接口相连接;所述导引针的末端连接有导引管, 导引管连接在引流管另一端上的Y形三通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鲁尔接头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引流管上安装有可改变引流管横截面积的负压释放调节器。
进一步地说:
所述引流瓶的顶部安装有负压显示器和/或负压显示标尺。
所述导引管上设置有导引管固定装置。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引流管上的鲁尔接头带有单向阀,既不影响外置负压装置对瓶内吸引形成负压,又能解决瓶内液体逆流而造成感染的问题;2、通过设置在引流管上的负压释放调节器改变引流管的横截面积来控制负压的大小,进而来调节负压的释放,使得本实用新型兼具有现有技术中高负压引流瓶和低负压引流瓶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调节负压引流瓶,包括引流瓶1、引流管8和导引针13。所述引流瓶1的顶部设置有进液口4,所述进液口4上安装有密封夹7,并连接有鲁尔接口6。所述引流管8的一端通过鲁尔接头5与鲁尔接口6相连接,所述鲁尔接头5上设置有单向阀,这样,既不影响外置负压装置对瓶内吸引形成负压,又能解决瓶内液体逆流而造成感染的问题。
所述导引针13的末端连接有导引管11,导引管11连接在引流管8另一端上的Y形三通10上;所述导引管11上设置有导引管固定装置12。所述引流管8上安装有可改变引流管8横截面积的负压释放调节器9。通过负压释放调节器9改变引流管8的横截面积来控制负压的大小,进而来调节负压的释放。
为了使医务人员能及时得知引流瓶1内的负压值大小,所述引流瓶1的顶部安装有负压显示器2和/或负压显示标尺3。
引流操作时,医生先将导引针13埋在需要引流的病理区,通过导引管固定装置12将导引管11固定在体表后,接在Y形三通10上,再将鲁尔接头5与鲁尔接口6相连接;然后,将密封夹7松开。这样,就在需引流的病理区和带负 压的引流瓶1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密闭的负压环境,在负压吸引作用下,体液被引流至引流瓶1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科盛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科盛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424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