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片机大功率PWM输出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40304.6 | 申请日: | 2013-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99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刘飞;文锋;阮旭松;徐国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亿能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F1/56 | 分类号: | G05F1/5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任海燕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片机 大功率 pwm 输出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单片机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单片机大功率PWM输出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的单片机PWM输出技术的驱动负载最大电流为10mA,在一些需要大电流的场合就无法实现驱动,例如步进电机、调速风扇等,它们需要的电流都在1A以上。单独的单片机PWM输出技术无法满足此需求,而现有的PWM大功率输出电路都比较复杂,不适合单一电机、风扇等设备的驱动。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片机大功率PWM输出电路。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片机大功率PWM输出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PWM信号输出电路、隔离电路、MOS管驱动电路,还包括MOS管电源电路,所述MOS管驱动电路与负载设备连接,实现PWM信号对负载设备的大功率驱动。
优选设置过流过压保护电路,该过流过压保护电路与MOS管驱动电路连接,实现安全驱动。
所述隔离电路采用光耦隔离。所述隔离电路采用光耦U1,U1输入端二极管正极通过第一限流电阻连接直流电源VCC,U1输入端二极管负极连接PWM信号输出电路,输出端光敏三极管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MOS管驱动电路,同时该集电极通过第二限流电阻连接MOS管电源电路。
所述MOS管电源电路采用大功率直流电源加稳压管直接输出的方式。所述MOS管电源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三限流电阻及稳压管,所述稳压管稳压端连接第三限流电阻通过第三限流电阻与大功率直流电源连接。
所述MOS管驱动电路采用三个三极管逐级放大方式驱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简单、易实现,适合于要求不高的大电流单一设备驱动,成本较低,不增加电路设计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单片机大功率PWM输出电路组成框图;
图2是所述MOS管电源电路及隔离电路实施例原理图。
图3是所述MOS管驱动电路实施例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组成原理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单片机大功率PWM输出电路包括PWM信号输出电路、隔离电路、MOS管电源电路及MOS管驱动电路,PWM信号输出电路由单片机输出PWM信号,该信号通过隔离电路输出给MOS管驱动电路,由MOS管驱动电路放大驱动负载设备,实现PWM信号对负载设备的大功率驱动。MOS管电源电路为MOS管驱动电路提供能量来源。
如图2、3,光耦U1、限流电阻R1组成光耦隔离电路;限流电阻R2及稳压管Z1、电容C1组成MOS管电源电路;三极管Q1、Q2、Q3和MOS管T1组成MOS管驱动电路。其中,U1输入端二极管正极通过限流电阻R1连接直流电源VCC,U1输入端二极管负极连接PWM信号输出电路,输出端光敏三极管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MOS管驱动电路中的第一级三极管。所述稳压管稳压端连接第二限流电阻通过第二限流电阻与大功率直流电源连接,稳压管另一端接地;稳压管稳压端作为MOS管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MOS管驱动电路;电容C1并联在稳压管Z1两端,起滤波作用。三极管Q1、Q2、Q3集电极分别通过电阻连接MOS管电源电路,基极依次连接前级三极管集电极组成放大电路,三极管Q1、Q2射极接地,三极管Q3射极连接MOS管T1。隔离电路输出的PWM信号接入三极管Q1基极,依次经三极管Q1、Q2、Q3放大后,由三极管Q3射极输出驱动MOS管T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前提下对其所做的任何微小变化及等同替换,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亿能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亿能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403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适用于枪式阀容器的手持式施加器
- 下一篇:一种太阳能电池板自动跟踪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