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U型埋管水平连接管换热器的隔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36536.4 | 申请日: | 2013-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83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盛建军;刘金祥;戴霖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59/02 | 分类号: | F16L59/02;F25B30/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型埋管 水平 接管 换热器 隔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U型埋管水平连接管换热器的隔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地源热泵是一种与大地进行能量交换的空调系统,即把传统空调器的外侧换热器直接埋入地下,使其与大地进行热交换,或通过中间介质作为热载体,并使中间介质在封闭环路中通过大地循环流动,从而实现与大地进行热交换的目的,因此其性能系数受土壤、岩土、原始地温、日照强度、回填材料、埋管形式、循环流量、管间距、管材等因素的影响。
地源热泵系统利用U型埋管与大地之间的传热来实现供热和制冷要求,将大地作为热源和热汇。受钻孔大小的限制,两支管间的间距较小,进水管和回水管中逆向流动着温度不同的流体,从而使得两支管之间发生热传导,两者之间的热传导会减少地热换热器与大地之间的换热量,这种现象称为热短路或热量回流。目前很多防止U型管热短路的方法为在管井口处一段距离设置隔热材料或在出水管上包裹保温材料。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进行水平地埋管连接时候的热短路问题。水平连接管敷设在地下深度约1.5m-2m的水平管沟内,将进出U型管的水平连接管或管束敷设的间距减小,亦或混杂在一起,可以大大减少施工量及其成本,但随之而生的是严重的热短路现象,目前绝大部分对U型地埋管换热器的隔热装置都是针对于U型直管段之间,这种隔热保温措施不适用于水平埋管,且水平埋管的数量偏多与只有一供一回两个管的U型管不同,其对隔热保温的范围有着很大的差别。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U型埋管水平连接管换热器的隔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X型隔热板(1)、供水管(2)、回水管(3)、第一分集水器(2-1)、第二分集水器(3-1)和地埋管(4),
所以X型隔热板(1)用于将供水管(2)和回水管(3)分隔开,
所述供水管(2)的一端连接第一分集水器(2-1),回水管(3)的一端连接第二分集水器(3-1),所述供水管(2)和回水管(3)的另一端连接地埋管(4),
所述X型隔热板(1)包括直板(1-1),第一V型板(1-2),第二V型板(1-3),所述第一V型板(1-2)和第二V型板(1-3)分别连接直板(1-1)长窄边(5)。
所述X型隔热板(1)的数量根据供水管(2)和回水管(3)的数量设置。
所述X型隔热板(1)采用导热系数低、吸水率低的隔热材料。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能够防止水平埋管间热短路,本装置通过隔热板将供回水集管之间存在的传热隔开,本装置采用不封闭的隔热板,在不影响水平埋管与土壤换热的前提下,防止供回水管之间的相互传热。本装置通过隔热板的作用,可以缩小水平供回水埋管间距,减小了水平管沟的宽度,减少了工程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X型隔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通过图1-2可以看出,一种U型埋管水平连接管换热器的隔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X型隔热板(1)、供水管(2)、回水管(3)、第一分集水器(2-1)、第二分集水器(3-1)和地埋管(4),
所以X型隔热板(1)用于将供水管(2)和回水管(3)分隔开,
所述供水管(2)的一端连接第一分集水器(2-1),回水管(3)的一端连接第二分集水器(3-1),所述供水管(2)和回水管(3)的另一端连接地埋管(4),
所述X型隔热板(1)包括直板(1-1),第一V型板(1-2),第二V型板(1-3),所述第一V型板(1-2)和第二V型板(1-3)分别连接直板(1-1)长窄边(5)。
所述X型隔热板(1)的数量根据供水管(2)和回水管(3)的数量设置。
所述X型隔热板(1)采用导热系数低、吸水率低的隔热材料。
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65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条码表面UV转移镭射消除工艺
- 下一篇:一种风电高速轴制动摩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