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捷式引伸计夹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31113.3 | 申请日: | 2013-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44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傅志强;孔令霞;靳宏;刘锡贝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化矿金属材料检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04 | 分类号: | G01N3/04 |
代理公司: | 天津中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5 | 代理人: | 胡京生 |
地址: | 300456***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捷 式引伸计 夹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器具辅助夹持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便捷式引伸计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引伸计是金属材料力学检测的重要的常用测量工具,在拉伸试验中,为了精确的测得材料的拉伸应变,引伸计必不可少。在日常检测中,引伸计的两端刀刃触点需要与测试样品紧密夹紧,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橡皮筋或使用小弹簧钩,分别在上下两个刀刃触点缠绕夹持,主要缺点有四个:一是操作麻烦,必须一只手抓住引伸计,另一只手缠绕橡皮筋或小弹簧钩;二是对中性差,上下两个刀刃触点分别夹紧,很难使引伸计与试样的轴线保持一致,容易产生角度,影响测量精度;三是容易打滑,橡皮筋和小弹簧钩的力量较小,与试样间摩擦力小,非常容易打滑,造成试验无效;四是损害引伸计,在装卸引伸计时,因为上下两端不能同时装卸,造成了引伸计受力不平衡,容易损害引伸计。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研制一种适用于单手夹持和脱离引伸计的夹持装置,即一种便捷式引伸计夹持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捷式引伸计夹持装置,包括引伸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架,弹簧、卡扣杆、推板、连接杆,所述固定架采用铝合金材质,由设为一体的框架和固定板构成;在固定板的板面上垂直间隔设有数个通孔,所述卡扣杆为L形,在L形长杆的一端设有一段螺纹,与L形长杆相连的横向短杆为锯齿状。
两根所述卡扣杆的螺纹端分别穿过固定架固定板上的通孔与推板相固定,在推板和固定板之间的两根卡扣杆上各自套有一个弹簧,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推板和固定板的板面顶接触,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推板相固定,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固定架固定板上的通孔与螺母连接,所述引伸计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架的框架内,引伸计另一端的两个刀刃触点朝向卡扣杆的横向短杆锯齿状端。
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克服了传统引伸计夹持方式的四大缺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操作简单,单手完成,即能够在单手操作下使引伸计和试样夹紧或脱离;二是对中性好,上下两个刀刃触点同时夹紧,保证了引伸计与试样的轴线保持一致,保证了测量精度;三是不打滑,弹簧的力提高了试样与引伸计刀刃触点间的摩擦力,确保不打滑;四是不损害引伸计,在装卸引伸计时,因为上下两端同时装卸,受力平衡,不损害引伸计,避免了双手操作对引伸计产生的损害。五是卡扣杆前端设计成锯齿状,能够与试样紧密结合,便于不同形状试样的夹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便捷式引伸计夹持装置,包括引伸计1,还包括固定架2,弹簧3、卡扣杆4、推板5、连接杆6。固定架2采用铝合金材质,由设为一体的框架2-1和固定板2-2构成;在固定板2-2的板面上垂直间隔设有数个通孔,卡扣杆4为L形,在L形长杆的一端设有一段螺纹,与L形长杆相连的横向短杆为锯齿状4-1。固定架2采用铝合金材质,由设为一体的框架2-1和固定板2-2构成,在固定板2-2的板面上垂直间隔设有数个通孔,本实施例为三个通孔。卡扣杆4为L形,在L形长杆的一端设有一段螺纹,与L形长杆相连的横向短杆为锯齿状4-1。
将两个弹簧3放置在推板5和固定架2的固定板2-2之间,将两根卡扣杆4的螺纹端分别依次穿过固定架2固定板2-2的上下通孔、弹簧3、各自通过设置在推板5内外的两个螺母与推板5固定在一起,两个弹簧3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推板5和固定板2-2的板面顶接触,将连接杆6的一端通过设置在推板5内外的两个螺母与推板5相固定,将连接杆6的另一端穿过固定架2固定板2-2中间的通孔与设置在固定板2-2外的一个螺母螺接,将引伸计1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架2的框架2-1内,其引伸计1另一端的两个刀刃触点1-1朝向卡扣杆4的横向短杆锯齿状4-1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化矿金属材料检测中心,未经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化矿金属材料检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11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