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干熄焦用机械式振动给料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30867.7 | 申请日: | 2013-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818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峰;王厉刚;任斌;李亚静;胡金磊;桂敬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皇岛秦冶重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27/04 | 分类号: | B65G2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胡上海 |
地址: | 066318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熄焦用 机械式 振动 料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冶金、特别是干熄焦系统上的排料设备,具体为一种干熄焦用机械式振动给料器。
背景技术
干法熄焦工艺技术(简称干熄焦技术或干熄焦)是相对于用水熄灭炽热焦炭的湿法熄焦工艺技术而言的。其原理是利用常温氮气在干熄焦炉中与赤热红焦(950℃~1050℃)进行热能置换,从而实现红焦冷却。干熄焦技术是我国冶金行业重点推广的一项节能环保先进技术,与传统湿熄焦相比,干熄焦能回收利用红焦的显热,改善焦炭质量,减轻熄焦操作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干熄焦技术,不断提高干熄焦生产设备、工艺的国产化水平。
机械式振动给料器位于干熄槽的底部,用于连续、均匀、定量的把焦炭送入旋转阀内,是干熄焦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授权公告日为2006年4月12日,专利号为200420097241.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干熄焦用机械式振动给料器,其结构为:在振动给料器的料槽的外面罩上一个大的外壳,驱动料槽振动的驱动器设置在外壳外,为了防止粉尘外溢,驱动器和料槽的连接部件通过外壳的部分采用橡胶板密封。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该设备体积庞大,而且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橡胶密封板容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干熄焦用机械式振动给料器,提高其密封效果及操作的可靠性,从而提高整条干熄焦生产线的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熄焦用机械式振动给料器,包括支撑架、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上的料槽及与所述料槽的一侧连接的用于带动所述料槽振动的驱动器,所述料槽和驱动器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料槽的顶端为进料口,所述料槽与所述驱动器连接的一侧为后侧,所述料槽前侧为出料口,所述进料口处设有进口补偿器,所述出料口处设有出口补偿器;所述料槽的底面为前低后高的倾斜面。
作为优选,所述料槽与所述支撑架之间,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撑架之间均设有支撑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料槽的外部设有纵横的加强筋。
作为优选,料槽的内侧设有防磨的衬板。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设置于可移动的台车上。
作为优选,所述进口补偿器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由多个第一平板首尾相接的围成,所述第二支撑板由多个第二平板首尾相接的围成;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通过柔性的橡胶板封闭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出口补偿器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由多个第一平板首尾相接的围成,所述第二支撑板由多个第二平板首尾相接的围成;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通过柔性的橡胶板封闭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干熄焦用机械式振动给料器在进料口和出料口处均连接补偿器,省去了外壳,简化了结构,提高了密封可靠性,整个系统在全封闭的状态下运行,可以有效的控制粉尘外泄,更加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干熄焦用机械式振动给料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干熄焦用机械式振动给料器的进口补偿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干熄焦用机械式振动给料器的出口补偿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干熄焦用机械式振动给料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干熄焦用机械式振动给料器,包括支撑架1、固定于支撑架1上的料槽5及与料槽5的一侧连接的用于带动料槽5振动的驱动器3,料槽5和驱动器3通过连接件4连接,连接件4固定于支撑架1上;料槽5的顶端为进料口,料槽5与驱动器3连接的一侧为后侧,料槽5前侧为出料口,所述进料口处设有进口补偿器6、所述出料口设有出口补偿器7;如图1所示,料槽5的底面为前低后高的倾斜面,即料槽5的底面50位于出料口的一端低于另一端,便于物料以抛物线的形式跳跃式前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皇岛秦冶重工有限公司,未经秦皇岛秦冶重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08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缸体三结合面密封结构
- 下一篇:排气管放置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