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食用菌多孢杂交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30174.8 | 申请日: | 2013-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407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冀宏;马超;徐兵;姚璐晔;柳宁;赵向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海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3101 | 代理人: | 田文其 |
地址: | 2155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食用菌 杂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试验仪器,特别是指一种用于食用菌多孢杂交操作的器皿。
背景技术
食用菌多孢杂交技术是食用菌遗传育种中重要的杂交育种方式;其方法是在洁净的环境中,分别收集来自于两亲本食用菌新鲜子实体(菌盖腹部菌褶内)子实层自然弹射出来的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进行混合培养,促其产生杂交子;因为实验室没有专门的装置,一般采用以下步骤:第一步,分别收集亲本子实体弹射的孢子,并用无菌水制备孢子悬液;第二步,将两种不同亲本的孢子悬液混合;第三步,将混合悬液均匀涂布平板培养皿,进行培养产生杂交子。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着操作步骤繁琐,环境条件不易控制的缺陷,往往不能获得理想的杂交子数量,或在操作过程中易被其它杂菌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用菌多孢杂交器,便于携带和操作,且不易染菌。
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技术构思是:
食用菌多孢杂交器,包括皿托、盖装于皿托上表面且与其外侧适配的皿盖;所述的皿托底部内表面固定有纵向设置的固定柱,固定柱的上端为延伸于皿托上端口外的叉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构思还有:
为便于固定柱对菌盖实现插装固定,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固定柱的顶端为尖锐的变径部。为简化结构且便于制作,同时满足固定柱对两种不同食用菌菌盖实现插装固定,更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叉形结构呈Y型,叉形结构的两分支夹角为60°。
为便于皿托底部与皿盖实现较好的气密(例如加入水封),以保证皿托与皿盖组成的内环境的湿度,同时还可以较好地满足灭菌和培养操作时皿托与皿盖稳妥结合的需要。优选的技术方案是,皿托底端外周径向分布有与皿盖下端口适配的环形凸沿。
为便于固定柱、环形凸沿与皿托的制作成型,固定柱底部、环形凸沿与皿托底部内表面采用一体化成型。
为便于皿托、皿盖、固定柱、环形凸沿的成型,同时便于对培养情况进行观察,皿托、皿盖、固定柱采用透明玻璃为制作材质,可以显而易见的是,考虑到器皿及内容的培养基灭菌及培养等需要,该透明玻璃应以能够耐受常规的消毒及培养温度为宜。
为便于对菌盖实现固定,以利于孢子的采集和培养,皿盖内壁与固定柱顶端间隔设置。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皿盖高度为80mm,皿托内侧环凸沿高度为50mm,外侧环形凸沿高度为20mm,固定柱的下部立柱高度为50mm,其叉形结构分支的长度为20mm。
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本实用新型可以方便地同时将两种不同食用菌菌盖(菌褶面朝下)插装于固定柱的顶部,散落的孢子可以自然混合,当皿托内倒入适宜的培养基,就可以方便地完成多孢杂交培养,由于皿盖及环形凸沿的作用,固定柱不易受到碰撞,收集和培养孢子时不易受到杂菌的污染,且可以对环境湿度进行独立的控制,保湿效果好,实现了多孢杂交一次性操作完成。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有: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皿盖;2、固定柱;3、皿托;4、环形凸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记载的内容为准,任何依据本说明书所作出的等效技术手段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的整体技术构造如图示,包括皿托3、盖装于皿托3上表面且与其外侧适配的皿盖1;所述的皿托3底部内表面固定有纵向设置的固定柱2,固定柱2的上端为延伸于皿托3上端口外的叉形结构。
固定柱2的顶端为尖锐的变径部。叉形结构呈Y型,叉形结构的两分支夹角为60°。皿托3底端外周径向分布有与皿盖1下端口适配的环形凸沿4。
固定柱2底部、环形凸沿4与皿托3底部内表面采用一体化成型。皿托3、皿盖1、固定柱2采用透明玻璃为制作材质,皿盖1高度为80mm,皿托3内侧环凸沿高度为50mm,外侧环形凸沿4高度为20mm,固定柱2的下部立柱高度为50mm,其叉形结构分支的长度为2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理工学院,未经常熟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301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