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回水系统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224034.X | 申请日: | 2013-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6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成;贺兆欣;陶海峰;李金武;胡雪松;臧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朝阳朝柴动力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M25/07 | 分类号: | F02M25/07 |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董一宁 |
| 地址: | 122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气 再循环 冷却器 回水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柴油发动机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废气再循环冷却器的回水系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机动车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废气再循环冷(EGR)冷却技术在柴油机已普遍采用,其做法是将EGR冷却系统增添到原发动机冷却系统,二者共用循环泵等硬件设备和冷却介质。现阶段,行业内普遍将EGR冷却器回水引入发动机小循环水路,或直接引入大循环水路通过节温器上盖进入散热器,最后经由循环泵直接开始新的循环。因EGR冷却器内的高温废气流量随工况而变化,经过热交换后的回水温度不是定值,所以这两种方案都有不足之处:
(1)回水进入发动机小循环,这部分水不流经散热器,没有经过冷却就回到了发动机,始终在循环泵、机体、缸盖、EGR冷却器之间循环,所携带的热量不容易被散发出去,容易引起发动机过热,或热平衡点提升,使整车散热系统的效率大大降低。
(2)回水进入发动机大循环,直接通过节温器上盖进入散热器。水流不受节温器控制,在环境温度较低时,如北方的冬季,将造成车辆暖车缓慢,或小负荷时冷车快速,严重影响驾驶舒适性和发动机性能的发挥。
所以上述两种方案的共同缺陷是EGR冷却器回水均不受节温器控制,相当于在发动机冷却系统之外,单独进行“体外循环”,不易受控。从整车冷却原理来看,因热交换率不同,所以EGR冷却器回水和发动机回水的温度不可能完全一致,可以说EGR冷却器水路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影响不可避免,如何将这种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是柴油发动机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出一种新的EGR冷却器回水系统装置,改“体外循环”为“体内循环”,使EGR冷却系统、发动机冷却系统既协同工作,又互不影响。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与结构进行说明。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回水系统装置,具有节温器座、温度传感器、节温器、节温器上盖以及回水管等,其技术方案是:节温器固定连接于节温器座左上部,节温器座的法兰接口的下面分别设有EGR回水口、暖风开关接口和小循环出水口,EGR回水管接于EGR回水口。在节温器座接口上端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孔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孔。节温器座的法兰接口与节温器上盖连接紧固;节温器座接口与缸盖侧面紧固连接,EGR回水管接于EGR回水口。第一温度传感器为ECU水温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为整车仪表水温传感器
其原理是:在节温器座增加EGR回水口,EGR冷却器回水与发动机冷却回水在节温器前面进行汇合。根据合流水温的高低在由节温器进行大、小循环之间的切换。低于节温器开启温度时,水流进入小循环对发动机进行暖车。高于节温器开启温度时,节温器大循环通路打开,水流进入大循环,水流经节温器上盖进入散热器,对发动机进行冷却。使EGR冷却器水路对发动机冷却系统不产生影响。
本发明的特点以及产生的积极效果是,本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工艺性好,能够降低EGR冷却器水路在各工况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影响;能够实现准确测量发动机冷却循环水的温度,实现发动机和EGR冷却器回水都受节温器控制,适合大量生产,可以广泛应用到外置水冷的EGR发动机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原理与结构示意图。图中空心箭头为EGR冷却器回水;实心箭头为发动机回水。
图2为本实用新型节温器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以及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废气再循环冷却器回水系统装置,其结构是:节温器1固定连接于节温器座2左上部,节温器座的法兰接口3的下面分别设有EGR回水口4、暖风开关接口5和小循环出水口6,EGR回水管7接于EGR回水口4。在节温器座接口8上端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安装孔9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孔10。法兰接口3与节温器上盖11连接紧固;节温器座接口8与缸盖侧面紧固连接,EGR回水管7接于EGR回水口4。第一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孔分别安装有ECU水温传感器以及整车仪表水温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朝阳朝柴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朝阳朝柴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240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气滤清器结构
- 下一篇:柴油机分列式废气再循环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