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石油钻井钻具组合式打捞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23866.X | 申请日: | 2013-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16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周瑞强;陈金国;郑舟;史以栋;徐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江苏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1/12 | 分类号: | E21B3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任利国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油 钻井 组合式 打捞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打捞工具,特别涉及一种石油钻井钻具组合式打捞接头。
背景技术
在钻井作业时,钻杆通过螺纹依次旋接下井,每根钻杆的下端为公螺纹且旋接在下一根钻杆的母螺纹中,每根钻杆的上端为母螺纹,与上一根钻杆的公螺纹旋接。每根钻杆的中心沿轴线设有通孔作为水眼,泥浆泵将钻井液和泥浆从水眼向井下输送,从井口溢流形成泥浆循环。
钻杆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胀扣现象,即钻杆上端的母螺纹开裂向外张开,与上一根钻杆公螺纹的接合力下降,造成下部钻杆的落井。此时就需要专业的打捞工具将落井的钻杆打捞上来。
现有的打捞工具有公锥、卡瓦打捞筒、打捞矛等几种。采用公锥打捞钻杆,公锥将把钻杆的水眼堵住,不能建立泥浆循环,钻杆落井时间长后有粘卡的可能,该工具无法给后续工序创造有利条件,且公锥在造扣时容易造成公锥断落,打捞成功后上提拉力受到限制,不能保证钻杆水眼的连续和完整。
卡瓦打捞筒,由于井下钻杆胀扣后螺纹的尺寸未知,不能选择合适的原卡瓦牙,在有些井筒内受到井眼尺寸的限制,卡瓦打捞筒不能下入。
打捞矛打捞钻杆后不能长时间进行循环和转动,一旦下部钻杆卡钻后不能为后续工序创造条件,也不能保证钻杆水眼的连续和完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石油钻井钻具组合式打捞接头,打捞成功率高,在打捞过程中可保持泥浆的循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石油钻井钻具组合式打捞接头,包括圆柱状的打捞头本体,所述打捞头本体的中心设有沿轴线延伸的通孔,所述打捞头本体的上端内壁设有与钻杆公螺纹连接的打捞头母螺纹,所述打捞头本体的下端外壁设有与落井钻杆的钻杆母螺纹相适配的打捞头公螺纹,所述打捞头公螺纹的下端设有上大下小能够在落井钻杆内壁进行攻丝造扣的锥形螺纹。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将组合式打捞接头的打捞头母螺纹与未落井钻杆最下端的钻杆公螺纹旋接,落井钻杆上端的母螺纹开裂胀扣后,若钻杆母螺纹还比较完整,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钻杆母螺纹,直接将打捞头的打捞头公螺纹拧入落井钻杆的钻杆母螺纹中使两者结合;若原有的钻杆母螺纹损坏比较严重,则利用最下端的锥形螺纹在落井钻杆的内壁进行攻丝造扣,直接将打捞接头的锥形螺纹拧在落井钻杆的内壁上使两者结合,打捞接头与落井钻杆结合后就能被提上地面;在打捞过程中打捞接头的中心的通孔可以保证泥浆循环的连续,一旦钻杆被卡住后可以为后续作业创造有利条件;打捞头公螺纹和锥形螺纹共同作用可以承受较大的拉力,防止钻杆在提升过程中二次落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石油钻井钻具组合式打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打捞头本体;2.通孔;3.打捞头母螺纹;4.打捞头公螺纹;5.锥形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石油钻井钻具组合式打捞接头,包括圆柱状的打捞头本体1,打捞头本体1的中心设有沿轴线延伸的通孔2,打捞头本体的上端内壁设有与钻杆公螺纹连接的打捞头母螺纹3,打捞头本体1的下端外壁设有与落井钻杆的钻杆母螺纹相适配的打捞头公螺纹4,打捞头公螺纹4的下端设有上大下小能够在落井钻杆内壁进行攻丝造扣的锥形螺纹5。
打捞时,将组合式打捞接头的打捞头母螺纹3与未落井钻杆最下端的钻杆公螺纹旋接,落井钻杆上端的母螺纹开裂胀扣后,若钻杆母螺纹还比较完整,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钻杆母螺纹,直接将打捞头的打捞头公螺纹4拧入落井钻杆的钻杆母螺纹中使两者结合;若原有的钻杆母螺纹损坏比较严重,则利用最下端的锥形螺纹5在落井钻杆的内壁进行攻丝造扣,直接将打捞接头的锥形螺纹拧在落井钻杆的内壁上使两者结合,打捞接头与落井钻杆结合后就能被提上地面;在打捞过程中打捞接头的中心的通孔可以保证泥浆循环的连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江苏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江苏石油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238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图像形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