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密封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218209.6 | 申请日: | 2013-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36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 发明(设计)人: | 刘涛;夏顺礼;赵久志;张宝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5/10 | 分类号: | F16L5/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动汽车 密封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件,更准确地说,涉及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密封件。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动力电池对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性都有重大的影响,由于从动力电池到整车的BDU箱体之间有许多的接插线束,这些接插线束在连接的同时还需要穿过整车的车身,如何既能让接插线束从整车车身内穿过,又能保证整车车身的密封性,这是需要设计专门的密封件来实现的。传统的密封件往往只是对针对单个的接插线束的过孔密封问题,针对多个接插线束的过孔由于存在结构复杂,过孔比较困难等问题,该类型的密封件是很少见到的,尤其是针对电动汽车这种多个接插线束过孔的密封件更是很少见的,因此如何保持接插线束与整车车身之间密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密封件,其结构简单,可让多个接插线束同时穿过车身,并能保持车身的密封性和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密封件,包括密封件本体,所述密封件本体上设有多个高于密封件本体端面的线束护套,所述密封件本体周向侧壁的上部设有翻起的弹性第一卷曲部,周向侧壁的下部设有翻起的和弹性第一卷曲部相对的弹性第二卷曲部,所述弹性第一卷曲部和弹性第二卷曲部构成了用于卡合车身上设置的和密封件本体形状相配的过孔的弹性卡槽。
优选的是,所述设置在密封件本体周向侧壁上的弹性卡槽是连续不间断的。
优选的是,所述密封件本体和弹性第一卷曲部、弹性第二卷曲部、线束护套是一体成型的。
优选的是,所述线束护套为筒状。
优选的是,所述线束护套的管径使其与待穿出的线束过盈配合。
优选的是,所述线束护套呈波纹管状。
优选的是,所述线束护套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为总正输出接插线束护套、总负输出接插线束护套、加热器输出接插线束护套、主从连接接插线束护套。
优选的是,所述密封件本体的一侧向上翘起。
优选的是,所述密封件长215mm、宽85mm、高35mm。
本实用新型的密封件可以采用橡胶、硫磺、炭黑等加工而成,在装配的时候,先将总正输出接插线束、总负输出接插线束、加热器输出接插线束和主从连接接插线束依次从密封件对应的接线护套中穿过,接着分别将四个接插线束的插头安装在对应的插座上,最后将密封件本体通过由弹性第一卷曲部、弹性第二卷曲部构成的弹性卡槽卡紧在车身的钣金上,具体地说,主要靠弹性第一卷曲部、弹性第二卷曲部上下方向变形挤压产生的回弹力来实现的,使得密封件本体牢牢地卡紧在车上钣金上,实现了车辆良好的密封;而且安装、拆卸方便,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密封件的主视图。
图3示出了图2中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图1中密封件在车身上的装配示意图。
其中各附图中的标注如下:总正输出接插线束1,主从连接接插线束2,总负输出接插线束3,密封件4,加热器输出接插线束5,钣金6,总负输出接插线束护套7,加热器输出接插线束护套8,总正输出接插线束护套9,密封件本体10、主从连接接插线束护套11、弹性第一卷曲部12、弹性第二卷曲部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取得的技术效果易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密封件4,包括密封件本体10,该密封件本体10上设有多个高于密封件本体10端面的线束护套(例如筒状线束护套),在该具体的实施例中,设置四个线束护套,分别为总正输出接插线束护套9、总负输出接插线束护套7、加热器输出接插线束护套8、主从连接接插线束护套11。所述密封件本体10的周向侧壁的上部设有翻起的弹性第一卷曲部12,周向侧壁的下部设有翻起的和弹性第一卷曲部12相对的弹性第二卷曲部13,所述弹性第一卷曲部12和弹性第二卷曲部13构成了用于卡合车身上设置的和密封件本体形状相配的过孔的弹性卡槽1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82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