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传感器用支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14258.2 | 申请日: | 2013-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47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宫田毅;大槻一也;中岛淳;今井清司;宫下诚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D11/00 | 分类号: | G01D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感 器用 支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感器用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传感器中,有利用支架支撑传感器电路组件以及与传感器电路组件相连的电缆的传感器。
在这些传感器中,由于电缆和支架的连接不够稳定,电缆容易从支架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感器用支架结构,采用该传感器用支架结构,能够提高传感器的可靠性,且能够降低制造工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传感器用支架结构,采用该传感器用支架结构,能够提高光电传感器的可靠性,且能够降低制造工时。
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传感器用支架结构,所述传感器用支架结构包括用于支撑传感器电路组件以及与所述传感器电路组件相连的电缆的支架,所述支架包含在上下方向贯穿所述支架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的外径大于所述电缆的外径,所述电缆配置成穿过所述贯穿孔,在所述贯穿孔的内面与所述电缆的外周之间填充粘结剂,所述贯穿孔的内面与所述电缆的外周通过粘结剂被固定,所述贯穿孔的内面具有多个突起。
通过这种结构,粘结剂填充于贯穿孔的内面与电缆之间。此时,通过突起可确保贯穿孔的内面与电缆外面之间的均匀缝隙。因此,将电缆粘结在贯穿孔上时,可均匀地将粘结剂灌入贯穿孔与电缆之间。根据该结构,可提高电缆的粘结强度。且在贯穿孔的内周以相同间隔配置有多个突起。此时,可更精确且均匀地确保贯穿孔的内面与电缆外面之间的缝隙。
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传感器用支架结构,所述突起具有朝着所述贯穿孔的中心轴线前端逐渐变细的形状。
因为突起朝贯穿孔的中心轴线具有前端逐渐变细的形状,一旦电缆被插入到贯穿孔中,突起的前端深入电缆的外面。根据该构成,能够防止电缆脱落。
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传感器用支架结构,所述突起包括:倾斜面,倾斜成越向上越靠近所述贯穿孔的中心轴线;以及卡定面,从所述贯穿孔的内面朝中心轴线突出,卡定于所述电缆的外面。
因此,电缆能够容易地向上插入到贯穿孔中,且贯穿孔内的电缆向下方的移动受到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至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传感器用支架结构,所述多个突起至少配置三个,且在所述贯穿孔的内周等间隔配置,通过所述多个突起前端的圆的直径小于所述电缆的外径。
此时,可更精确且均匀地确保贯穿孔的内面与电缆外面之间的缝隙。
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传感器用支架结构,所述贯穿孔具有第一孔部以及第二孔部,所述第一孔部与所述第二孔部在所述贯穿孔的轴线方向上排列配置,所述第二孔部包括所述贯穿孔的端部,所述第二孔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孔部的内径。
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传感器用支架结构,所述第二孔部的内径朝所述贯穿孔的所述端部变大。
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或六方面的传感器用支架结构,所述贯穿孔还包括配置在第一孔部与第二孔部之间的第三孔部,所述第三孔部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孔部的内径,且小于所述第二孔部的内径。
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传感器用支架结构,所述支架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配置成在所述贯穿孔的上方与所述贯穿孔的局部重叠。
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传感器用支架结构,所述支架包括配置成与所述贯穿孔的局部重叠的壁部,所述壁部包括容纳构成所述电缆的多个电线的容纳部,所述定位部为所述壁部的底面。
通过该结构,利用与壁部的底面相重叠的贯穿孔的端部进行定位。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光电传感器用支架结构,能够提高光电传感器的可靠性,且能够降低制造工时。
附图说明
图1为光电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2为光电传感器的各部件分解立体图。
图3为传感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4为传感器主体的主视图。
图5为传感器主体的侧视图。
图6为连接端子的放大图。
图7为支架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支架、传感器主体与电缆的立体图。
图9为支架的俯视图。
图10为支架的主视图。
图11为第一电线保持部的放大图。
图12为支架的侧视图。
图13为图12中的XIII-XIII截面图。
图14为连接端子与第一端子容纳部的放大图。
图15为图9中的XV-XV截面图。
图16为支架的仰视图。
图17为主体外壳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姆龙株式会社,未经欧姆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42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