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变速箱悬置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9273.8 | 申请日: | 2013-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18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原丰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7/06 | 分类号: | B60K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速箱 悬置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支座的布置,具体涉及一种变速箱悬置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家用轿车的逐渐普及,使得家用轿车的售价逐步下探。对于发动机悬置装置来说,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能满足基本性能要求的变速箱悬置总成,对于整车成本的降低是有帮助的。
在申请号:201010136494.8、申请日:2010-03-30、发明名称:“一种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的悬置软垫总成”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采用额外安装吸振器的方式来减小或者抵消原动力系统共振时的激励,从而达到更好的减振效果。但是该发明中所采用的吸振器由质量块和基础板组成,并且基础板通过销子和螺柱连接到芯轴上,因此吸振器结构、连接关系复杂,会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减振效果好的变速箱悬置总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速箱悬置总成,包括:
圆筒骨架;
橡胶衬套;
外骨架;
铝芯;
连接支架;
L形托臂支架;
所述橡胶衬套与所述外骨架和所述铝芯通过硫化工艺成为一体,所述外骨架与所述圆筒骨架过盈配合,所述连接支架焊接在所述圆筒骨架上,所述L形托臂支架具有两个中空的分支托臂,所述L形托臂支架通过螺栓与所述铝芯连接。
优选地,所述圆筒骨架上还焊接有L形拉条,且所述L形拉条一端具有挂钩。
优选地,所述L形托臂支架采用具有法兰面的六角螺栓实现与所述铝芯的连接,且所述法兰面具有齿。
优选地,所述L形托臂支架为铸造一体成型件。
本实用新型采用L形托臂支架取代现有技术中的吸震器,并且L形托臂支架的分支托臂采用中空结构,因此既能起到吸震器的作用,又具有简单的结构,生产成本低。并且,L形托臂支架采用螺栓与铝芯连接,连接关系简单,便于组装。
进一步地,在L形拉条的一端加工出挂钩,便于在安装过程中对变速箱悬置总成进行初步定位,装配方便。
进一步地,采用具有法兰面的六角螺栓进行连接,且法兰面加工出齿,连接紧固,能够有效防脱落。
进一步地,L形托臂支架采用铸造成型,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左侧视图;
图4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上图中标记说明:圆筒骨架1、橡胶衬套2、外骨架3、铝芯4、连接支架5、L形托臂支架6、分支托臂61、分支托臂62、螺栓7、法兰面71、L形拉条8、挂钩81。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和图3,橡胶衬套2与外骨架3和铝芯4通过硫化工艺成为一体,然后,外骨架3与圆筒骨架1过盈配合,从而形成变速箱悬置总成的软垫部分。铝芯4的中间开有内螺纹孔(未示出)。连接支架5焊接在圆筒骨架1上,连接支架5上开孔,用于与车身的连接。从图2中看,托臂支架6为L形,但从图1中可见,L形托臂支架6具有两个分支托臂61和62。分支托臂61和62上均开孔,用于与变速箱的连接。螺栓7穿过L形托臂支架6拧入铝芯4的螺纹孔,实现L形托臂支架6与铝芯4的连接。优选螺栓7为具有法兰面71的六角螺栓,并且在法兰面71上打齿,增加紧固效果。优选在圆筒骨架1上还焊接有L形拉条8,并且L形拉条8上开有用于与车身连接的孔,使L形拉条8起到平衡振动的效果。为了装配方便,在L形拉条8一端弯折形成挂钩81,在装配过程中,通过挂钩81将变速箱悬置总成悬挂在车身上,起到初步定位的作用。
参考图4,可见分支托臂62并非实心结构,而是采用中空结构。分支托臂61同样采用中空结构。因此,分支托臂62不仅起到连接作用,还能够起到吸振器作用。L形托臂支架既能够采用铸造一体成型,也能够采用多块部件焊接成型,出于加工成本考虑,优选铸造一体成型。
虽然本实用新型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所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和变化,但并不离开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构思和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92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板胶质乙酰酯酶的抑制剂及其应用方法
- 下一篇:用作ROCK抑制剂的杂环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