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合7英寸套管生产井长效脱气防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7020.7 | 申请日: | 2013-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40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杨喜良;冷仁春;张学鹏;侯力嘉;江明波;杨文秀;王玉莹;何东;唐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38 | 分类号: | E21B43/38;E21B43/08 |
代理公司: | 盘锦辽河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6 | 代理人: | 张维龙 |
地址: | 12401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合 英寸 套管 生产井 长效 脱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井生产举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合7英寸套管生产井长效脱气防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部分油田油井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油井气锁或砂卡现象,好多井是气锁和砂卡并存。气锁严重影响泵效,砂卡不能保证油井正常生产。目前的油井防气防砂装置有多种,但都只能起到极短期的有限的同时防气防砂作用,现有的气砂锚因二级防砂吸液能力差、防气效果差而造成泵效低,已不能满足油井正常生产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合7英寸套管生产井长效脱气防砂装置,该装置实现了高效防气、防砂,使油井能够高效生产。克服了现有油井防气防砂装置防砂吸液能力差、防气效果差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合7英寸套管生产井长效脱气防砂装置,包括上接头、外筒、中心管和下接头;上接头、外筒和下接头从上至下顺次连接,外筒中部设计有打孔筛管,中心管上端连接在上接头内壁上,外筒上端开有排气孔,排气孔下端设有引气筒,引气筒下端连接集气帽,引气筒和集气帽均套装在中心管外侧,多组伞螺片套装在中心管下部,伞螺片上开有窜气孔,中心管底端通过连接棱与隔砂筒内壁相连接,隔砂筒侧壁上设有割缝。
该装置最大直径为132mm,整体长度为10520mm。
打孔筛管长度为2000mm。
引气筒长度为700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砂、油、气三相分离结构,因而具有高效防气、防砂的功能,使油井能够高效生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适合7英寸套管生产井长效脱气防砂装置,包括上接头1、外筒2、中心管3和下接头6;上接头1、外筒2和下接头6从上至下顺次连接,外筒2中部设计有打孔筛管4,中心管3上端连接在上接头1内壁上,外筒2上端开有排气孔7,排气孔7下端设有引气筒8,引气筒8下端连接集气帽9,引气筒8和集气帽9均套装在中心管3外侧,多组伞螺片11套装在中心管3下部,伞螺片11上开有窜气孔10,中心管3底端通过连接棱12与隔砂筒5内壁相连接,隔砂筒5侧壁上设有割缝。本实用新型最大直径为132mm,整体长度为10520mm。打孔筛管4长度为2000mm。引气筒8长度为7000mm。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当抽油泵柱塞从下死点向上运动时,中心管3及伞螺片11与外筒2之间的螺旋环腔出现相对低压,井筒环空原油开始由打孔筛管4进入本装置螺旋环腔。抽油泵上冲程的抽汲作用使得螺旋环腔中的原油自上而下作螺旋运动,期间原油中的气、液、固三相由重力分异作用被不同程度地离心分离,随着向下螺旋运动的进行,其中固相逐渐贴向外筒 2的内壁,气相逐渐聚集于中心管3外壁,液相聚集于自外筒2内壁至中心管3外壁一定距离的环形空间里,由此完成三相分离。
经螺旋分离后的砂粒紧贴于外筒2的内壁在离开伞螺片11尾部后惯性进入外筒2与隔砂筒5之间的环空腔,随后逐渐沉降到尾管中。
经螺旋分离后相对纯净的原油在离开伞螺片11尾部后,经隔砂筒5上部进来由中心管3下端进入中心管3,少部分液经隔砂筒5底端进来由中心管3下端进入中心管3,最后由上接头1进入抽油泵。
当柱塞下冲程时,螺旋环腔中的液相因重力作用自下而上逐渐填充螺旋环腔,在此过程中液相会排挤中心管3与伞螺片11之间的气体,使被压气体经窜气孔10逐级窜至集气帽9,再通过集气帽9顶部窜气孔后进入引气筒8中,最后通过排气孔7排出到油套环空。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70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真空管可移位的墙体太阳能热水装置
- 下一篇:平板热管太阳能空气采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