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04418.5 | 申请日: | 2013-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88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孙雪;丁喜波;陈晨;李朝霞;陶鹏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G08C23/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张伟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氧化碳 浓度 检测器 | ||
技术领域
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属于一氧化碳浓度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环境监测气体传感器是保证工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产品。近几年来,在煤矿生产中事故频频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矿井有害气体进行在线监测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前沿课题。矿井火灾发生的死亡事故,80%以上由一氧化碳造成,同时,根据《煤矿安全规程》中,一氧化碳在井下的最高浓度不得超过0.0024%的要求,说明在矿井中定期检测一氧化碳浓度,做好早期识别和预报,是对生产安全以及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的工作。
由于在矿井下要求一氧化碳检测设备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因此,零点漂移、温度对灵敏度的影响、其它气体对灵敏度的影响就不能忽略不计。传统一氧化碳检测设备设置有调零旋钮,专业人士通过调节调零旋钮,实现对测量设备的调整。然而,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在于:1)调零旋钮的寿命会直接影响一氧化碳检测设备的寿命,长期使用调零旋钮会影响一氧化碳检测设备的可靠性;2)没有避免非专业人士误操作的防护措施,一旦非专业人士错误的碰动了调零旋钮,就会改变一氧化碳检测设备的检测性能,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该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不仅消除了调零旋钮使用寿命对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使用寿命的影响,而且有效避免无关人员的非法操作,提高了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包括单片机系统、通过信号放大电路连接到单片机系统数据输入端的气体传感器,连接到单片机系统双向数据端的红外遥控电路,连接单片机系统数据输出端的调零电路和恒温控制电路;所述的气体传感器受调零电路控制,并置于恒温控制电路所控制的恒温场内。
上述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片机系统采用MSP430单片机。
上述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所述的气体传感器采用一氧化碳气敏元件。
上述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所述的放大电路轨对轨四运算放大器芯片LMP2014。
上述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所述的红外遥控电路采用VISHAY公司一体化接收头HS0038B。
由于本实用新型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包括单片机系统、通过信号放大电路连接到单片机系统数据输入端的气体传感器,连接到单片机系统双向数据端的红外遥控电路,连接单片机系统数据输出端的调零电路和恒温控制电路;所述的气体传感器受调零电路控制,并置于恒温控制电路所控制的恒温场内;这种采用红外调零的控制设计,不仅消除了调零旋钮使用寿命对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使用寿命的影响,而且有效避免无关人员的非法操作,提高了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电气连接示意图。
图2是单片机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放大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4是红外遥控电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中:1单片机系统、2信号放大电路、3气体传感器、4红外遥控电路、5调零电路、6恒温控制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的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电气连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一氧化碳浓度检测器包括单片机系统1、通过信号放大电路2连接到单片机系统1数据输入端的气体传感器3,连接到单片机系统1双向数据端的红外遥控电路4,连接单片机系统1数据输出端的调零电路5和恒温控制电路6;所述的气体传感器3受调零电路5控制,并置于恒温控制电路6所控制的恒温场内。
所述的单片机系统1采用MSP430单片机,如图2所示。
所述的气体传感器3采用一氧化碳气敏元件。
所述的放大电路2轨对轨四运算放大器芯片LMP2014,电路连接示意图如图3所示。
所述的红外遥控电路4采用VISHAY公司一体化接收头HS0038B,电路连接示意图如图4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0441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