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成型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98042.1 | 申请日: | 2013-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11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杜长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尤指汽车梁类的成型模,更准确地说,涉及一种可以控制冲压件回弹的成型模。
背景技术
汽车纵梁的生产大多采用落料、冲孔、成型或落料冲孔、成型的思路进行,自动或手工线均有,纵梁多为5mm以上厚板,且强度高、回弹大,例如某款车型的大多纵梁采用760MPa板材,回弹量非常大且不容易控制,回弹问题系行业的通用问题,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避免、消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成型模,其结构简单,可有效控制冲压件的回弹。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成型模,包括凸模镶块和卸料板,所述凸模镶块下端的中部设有凹槽。
优选的是,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5mm。
优选的是,所述卸料板顶端的中部与凸模镶块下端对应地高于其两侧。
优选的是,所述凸模镶块包括变截面凸模镶块,以及位于变截面凸模镶块两侧的第一凸模镶块和第二凸模镶块,所述位于端头的第一凸模镶块的下端为斜面,由其自由端至另一端逐渐向下倾斜,所述卸料板的上端为与第一凸模镶块下端对应的斜面。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凸模镶块下端倾斜的落差为15mm。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凸模镶块与第二凸模镶块之间的冲压落差为36mm。
本实用新型的成型模,在工件在成型过程中,凸模镶块下端的两端先接触工件,导致工件形成向下的弧面,在成型过后弧面存在回复趋势造成产品反弹。将凸模镶块的中间部位掏开则有利于材料向上流动形成向上的弧面,向上的弧面反弹趋势刚好相反,以达到控制反弹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凸模镶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卸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工件回弹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凸模镶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工件端头的回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取得的技术效果易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成型模,包括凸模镶块1和卸料板2,所述凸模镶块1下端的中部设有凹槽10,即使其两端高于中部。参考图3,这样的结构使得工件3在成型过程中,凸模镶块1下端的两端先接触工件3,导致工件3形成向下的弧面,在成型过后弧面存在回复趋势造成产品反弹。将凸模镶块1的中间部位掏开则有利于材料向上流动形成向上的弧面,向上的弧面反弹趋势刚好相反,以达到控制反弹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凹槽10的深度为0.5mm。优选的是,卸料板2的上端也作对应的改进,即所述卸料板2顶端的中部高于其两侧。优选使其中部形成突起的弧面21,配合凸模镶块1的凹槽10,使得工件3产生反向变形,从而可以控制回弹补偿。
参考图4、图5,本领域所公知的凸模镶块包括变截面凸模镶块,以及位于变截面凸模镶块两侧的第一凸模镶块11、和第二凸模镶块,变截面凸模镶块的主要作用是在纵梁上产生变截面,所述位于端头的第一凸模镶块11的下端为斜面,由其自由端至另一端逐渐向下倾斜,所述卸料板2的上端为与第一凸模镶块下端对应的斜面。这样该凸模镶块和卸料板的成型结构为斜面接触,成型后使得前端反成型,可以抵消端部的向下回弹,从而得到合格零件。优选的是,所述其倾斜的落差h为15mm。所述第一凸模镶块与第二凸模镶块之间的冲压落差为36mm。即使纵梁上变截面处31的落差为36mm,配合端头的15mm成型落差,可以控制端头的回弹,图5中的箭头方向为其回弹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已通过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尽的说明。然而,通过对前文的研读,对各实施方式的变化和增加也是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所显而易见的。申请人的意图是所有这些变化和增加都落在了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中。
相似的编号通篇指代相似的元件。为清晰起见,在附图中可能有将某些线、层、元件、部件或特征放大的情况。
本文中使用的术语仅为对具体的实施例加以说明,其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均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的理解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980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