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生态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97898.7 | 申请日: | 2013-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07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恩生;刘辰;曹忆潜;刘晓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00 | 分类号: | E02B3/00;C02F3/3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王伟 |
地址: | 230036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生态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湖泊生态建设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通过组合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结合浮床,形成利于鱼类栖息产卵、鸟类聚集觅食的生态单元。
背景技术
目前,恢复水生植物生长是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湖泊生态修复、湖泊观光旅游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国内外湖泊治理中水生植物恢复经常缺少鸟类、鱼类栖息功能的针对性建设;尤其是观光旅游湖泊的水生植物设计通常只注重其观赏性,缺少生态功能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具有恢复水生植物生长、利于鸟类、鱼类栖息繁殖的功能单元。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生态单元,其结构特点在于,在局部水域,设置浮岛或通过堆土构成人工岛,环绕所述浮岛或人工岛的水域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挺水植物生长带、浮叶植物生长带和沉水植物生长带。
本实用新型结构特点还在于:
所述浮岛或人工岛为边长为10-100m的正方形。
所述所述挺水植物生长带、浮叶植物生长带和沉水植物生长带的宽度分别为10-50m、10-50m、10-50m。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通过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梯次搭配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或方形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内部为浮岛或人造岛,整个生态单元具有鱼类、鸟类栖息繁育功能,既可以作为鸟类、鱼类栖息、繁殖场所,也可以作为湖泊岸带和开敞水域的独立景点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浮岛、2挺水植物生长带、3浮叶植物生长带、4沉水植物生长带、5防扩散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解释说明。
如图所示,在局部水域,设置浮岛1或通过堆土构成人工岛,浮岛或人工岛为10-100m的圆形或边长为10-100m的正方形。环绕浮岛或人工岛的水域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挺水植物生长带2、浮叶植物生长带3和沉水植物生长带4。挺水植物生长带、浮叶植物生长带和沉水植物生长带的宽度分别为:10-50m、10-50m、10-50m;
为了挺水植物生长扩散,挺水植物带向外边缘设有挖深0.6-1.2、宽2.5-3.5的防扩散沟5。
具体实施时,该生态单元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季节节律进行组合种植,挺水植物可以选择芦苇、菖蒲等高杆植物,从而在浮岛周围形成宽度为5-50m的圆环挺水植物带,用于遮蔽外部干扰,为鱼类、鸟类提供安静的栖息与觅食场所;挺水植物带边缘的浮叶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挺水植物如芦苇、蒲草等;浮叶植物如睡莲、芡实等,沉水植物如苦草、黑藻、马来眼子菜等)可满足不同生态习性的鱼类栖息、繁殖场所;同时浮岛或人工岛可种植柳树或海芋、美人蕉等既能增加观赏性也能为鸟类栖息遮蔽风雨的湿生植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978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