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涡流纺包芯纱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96529.6 | 申请日: | 2013-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78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凌良仲;夏治刚;王冬成;徐卫林;张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36 | 分类号: | D02G3/36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刘治河 |
地址: | 43007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涡流 纺包芯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涡流纺包芯纱,属于纺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喷气涡流纱线结构为:由近似呈平行无捻状纤维构成纱芯,该部分纤维约占纱体总重的21%左右;由外围呈螺旋状的纤维构成包缠纱层,所占百分比很高,全部覆盖了纱芯纤维。因此,涡流纺纱机非常适合生产包芯纱。现有涡流纺包芯纱主要是采用短纤维包覆长丝而成,长丝位于纱线芯层,包覆短纤维位于包覆层。常规涡流纺包芯纺纱过程中,为保证良好的包芯效果,长丝采取大张力均匀喂入的方式,使得常规涡流纺包芯纱芯层长丝高度平直。这种由近似呈平直的常规涡流纺包芯纱芯层结构,导致涡流纺包芯纱抗弯刚度较大、手感发硬等问题;并且该涡流纺包芯纱结构中芯层与包覆层之间接触抱合较差。特别是表面没有经过粗糙处理的长丝,表面非常光滑,极易出现芯层和包覆层间相对滑移,影响涡流纺包芯纱的结构稳定性和加工使用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新型涡流纺包芯纱。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其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新型涡流纺包芯纱,包括涡流纺包芯纱体的芯层和包缠在芯层外的包覆层,所述的芯层由短纤维束、加捻纱构成,短纤维束和加捻纱呈互相螺旋抱缠状,螺旋抱缠状芯层外表面包覆有包覆层。
所述的加捻纱为水溶性加捻短纤纱或非水溶性加捻短纤纱或水溶性加捻长丝纱或非水溶性加捻长丝纱。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新型涡流包芯纱芯层由短纤维束、加捻纱构成,短纤维束与加捻纱呈互相螺旋抱缠状,改变了常规涡流纱内部芯层纤维呈无捻平行状排列的形态结构、常规涡流纺包芯纱内部芯层长丝呈高度平直排列的形态结构,从根本上消除了常规涡流纱、常规涡流纺包芯纱抗弯刚度大、手感发硬的问题。本新型涡流包芯纱的芯层短纤纱束的纤维头端也与涡流纺包芯纱包覆层纤维进行穿插抱合;特别地,本新型涡流包芯纱的芯层加捻纱为水溶性加捻短纤纱或非水溶性加捻短纤纱时,短纤纱毛羽和涡流纺包芯纱包覆层纤维进行穿插抱合。涡流纺包芯纱内芯层和包覆层之间的纤维穿插抱合结构,提高涡流纱内部纤维间抱合力,根本上解决了常规涡流纺包芯纱的芯层和包覆层间相对滑移问题,大幅改善涡流纺包芯纱的结构稳定性和加工使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见附图。
一种新型涡流纺包芯纱,包括涡流纺包芯纱体的芯层和包缠在芯层外的包覆层1,所述的芯层由短纤维束2、加捻纱3构成,加捻纱3为水溶性加捻短纤纱或非水溶性加捻短纤纱或水溶性加捻长丝纱或非水溶性加捻长丝纱,短纤维束2和加捻纱3呈互相螺旋抱缠状,螺旋抱缠状芯层外表面包覆有包覆层1。
在涡流纺纱机上,纺制新型涡流纺包芯纱时,采用与涡流纺纱捻回向反的水溶性加捻短纤纱或非水溶性加捻短纤纱或水溶性加捻长丝纱或非水溶性加捻长丝纱作为加捻纱3,依次经过涡流纺机上的包芯纺纱喂入装置、假捻装置,喂入到涡流纺纱机的前罗拉钳口后端,与短纤维须条进行汇合;汇合后的纱条从前罗拉钳口输出进入涡流纺纱器纤维通道内,与短纤维须条进行包芯纺纱。由于加捻纱3的捻度与涡流加捻方向相反,与短纤维须条进行汇合端的加捻纱3受假捻器作用,产生退捻运动,促使加捻纱3在纤维通道中与接触到的小部分短纤维束2进行预先相互螺旋抱缠;预先抱缠后的芯层,在涡流纺纱器的静止纺锭处再被其余的大部分纤维束进行包覆成纱。所得涡流纺包芯纱经导纱装置和卷绕装置,最终卷绕成筒子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纺织大学;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965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