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厌氧-好氧交替式颗粒污泥处理污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196433.X | 申请日: | 2013-04-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842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 发明(设计)人: | 杜金山;赵辉;朱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清华德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滨海新区新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厌氧 交替 颗粒 污泥 处理 污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厌氧-好氧交替式颗粒污泥处理污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城镇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中小城镇的污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50%以上,但全国19200个建制镇绝大多数都没有污水处理设施。随着未来50年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将会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用于基础设施上的资金在大城市和中小城镇之间的分配严重不平衡,这决定了应用于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技术首先必须经济、高效、节能和简便易行。
颗粒污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颗粒污泥是一种在污水处理中发现的微生物自凝现象形成的球型聚集体,常被看作一种特殊的生物膜。按照微生物生长需氧与否,可将其分为厌氧颗粒污泥和好氧颗粒污泥。厌氧颗粒污泥工艺已较为成熟,在全世界都有广泛应用。但厌氧微生物生长缓慢,污泥颗粒化需要较长时间,处理低浓度废水效果不佳。常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多用于高浓度负荷污废水,且容积负荷较低。好氧颗粒污泥以其沉降速度快、微生物浓度高、能够实现同时除磷脱氮等优点,是应用于低浓度污废水处理的最佳选择。
因此,开发一种厌氧-好氧交替式颗粒污泥处理污水装置,是污水处理最高效、最经济的选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的缺陷,提供一种厌氧-好氧交替式颗粒污泥处理污水装置,可快速生成颗粒污泥,去除污水中大部分有机污染物,提高其可生化性,产生沼气可作为能源利用,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节省占地面积,提高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及费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厌氧-好氧交替式颗粒污泥处理污水装置,它包括反应罐体,其特征在于:反应罐体的底部设有进水管和进气管,反应罐体内底部设有布水管,布水管与进水管连接,布水管的上方设有微孔曝气器,微孔曝气器与进气管连接,反应罐体的上端外侧设有出水堰,出水堰通过回流管与反应罐体进水管连接,出水堰通过出水管与出水池连接,反应罐体内顶部安装三相分离装置,三相分离装置的顶部设有排气口,反应罐体内三相分离装置的下方安装导流板,反应罐体上方设有集气管,三相分离装置的排气口与集气管连接。
所说的反应罐体的高径比为5:1。
所说的布水管为环状管网式布水管。
所说的微孔曝气器为盘状微孔曝气器。
所说的导流板为倒置圆锥台筒状导流板。
所说的出水堰为环状溢流堰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
1、采用间歇曝气,厌氧-好氧交替,能快速培养出颗粒污泥,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处理效率,对COD的去除、脱氮除磷、重金属吸附、毒性物质的降解有更显著的效果,去除率达85%以上。
2、采取出水回流技术,反应器内的液体具有较高的上升流速,且出水回流可稀释硫酸盐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污水与微生物之间可充分接触,能承受较大的有机负荷,有效避免反应器内死角和短流的产生。
3、不需要搅拌装置,用出水回流的上升水流,对水体起到充分搅拌作用。
4、高水力负荷和独特的布水管能最大程度确保布水均匀,回流系统能随时调节pH值,控制pH值的稳定,并能对污泥层起到搅拌作用,使颗粒污泥与污染物充分反应、吸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反应罐体,2-布水管,3-微孔曝气器,4-颗粒污泥区,5-悬浮污泥区,6-三相分离器,7-导流板,8-集气管,9-环状溢流堰板,10-排气口,11-出水管,12-出水池,13-鼓风机,14-进气管,15-进水管,16-回流管,17-水泵,18-调节池,19-污水,20-电磁阀,21-电磁阀,22-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清华德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清华德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964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