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限制出光角度的荧光物质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92623.4 | 申请日: | 2013-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39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李京辉;陆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极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03 | 分类号: | G01N21/0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黄良宝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限制 角度 荧光 物质 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生物医疗荧光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用于盛装样本的荧光物质容器。
背景技术
荧光检测是现代生物医疗技术中的常用检测方法。参照图1中所示,用激发光照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等),会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有机物分子接受到激发光照射后,会产生生物荧光;二种是激发光在大分子上产生散射(即丁达尔现象)。探测器的作用是检测生物荧光强度,滤光片的主要作用是滤掉散射的激发光避免对探测结果造成影响。
由于滤光片制备出来后,其对荧光波段能够透过,同时对激发光波段进行截止,但是其对入射光的入射角度有一定的限制,当散射的激发光照射到滤光片的入射角θ超过限制后,就会有部分散射的激发光透过滤光片到达探测器,无法保证散射的激发光完全被滤光片滤掉,从而影响到荧光检测的结果。
发明内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散射的激发光超过滤光片限制的最大入射角θ后照射到滤光片上,无法保证被滤光片滤掉,从而影响到荧光检测的结果的技术不足,而提出的一种限制出光角度的荧光物质容器。
为解决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限制出光角度的荧光物质容器,包括有容器本体,在容器本体上设有内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槽的槽底为弧形凹面。
所述的内槽的槽底截面为:半圆形、双曲线形或抛物线形。
所述的内槽中样品产生的散射光到滤光片的入射角最大值θ满足:θ=arctan[a1/(x+d)] ;a1为出光切点到容器垂边的距离,x为出光切点到容器本体底部的距离,d为容器本体的底部与滤光片距离;且内槽槽口面积小于滤光片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现有荧光物质容器的整体外形基础上,采用槽底为弧形凹面的内槽,有效地减小了散射的激发光照射滤光片的最大入射角θ,避免散射的激发光以相对较大角度入射到滤光片上,提高了荧光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生物荧光激发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生物荧光激发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地说明。
参照图2中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容器本体1,在容器本体1上设有内槽2;内槽2的槽底为弧形凹面,具体实施过程中内槽2的槽底截面可以为:半圆形、双曲线形或抛物线形等形状。
为了保证超过一定角度的散射激发光均无法通过容器底部的滤光片,从而能保证滤光片接收到的散射光完全被滤掉,避免干扰检测效果的理想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形状要求符合以下要求:
所述的内槽2中样品3产生的散射光到滤光片4的入射角最大值θ满足:θ=arctan[a1/(x+d)] ;a1为出光切点到容器垂边的距离,x为出光切点到容器本体底部的距离,d为容器本体1的底部与滤光片4距离;且内槽槽口面积小于滤光片面积。散射光到滤光片4的入射角为θ时,也即是与内槽2槽底切线相重合的一束光线与滤光片4法线间的夹角为θ。由于散射光均未超过滤光片4限制的最大入射角度而照射到滤光片4上的,而因滤光片4能对允许范围内的散射光进行完全滤出,仅允许生物荧光进入探测器5,提高了荧光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极光电(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北极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926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荧光检测光激发的结构
- 下一篇:一种疮痂试验喷洒盐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