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限流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92610.7 | 申请日: | 2013-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51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孙宏先;陈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联康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027 | 分类号: | F16L55/02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钟廷良 |
地址: | 100873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限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内的限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限流板。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残钞处理设备是将残钞清分机2产生的残钞碎片通过管道1输送到压块系统中,再通过压块机3将碎片压制成硬度较大的压块,送入压块收集器4中,对废料进行统一的运输与储存。为提高工作效率,每部残钞处理设备均采用多台残钞清分机2,这些残钞清分机2通过管道1相并联连通,管道1与风机5连接,将碎片输送到该残钞处理设备的储料斗6中。
如图1和图2所示,残钞清分机2与储料斗6之间通过管道1连接。由于管道1的长度、路径的不同,所以各台残钞清分机2能够分配到的风动流量往往有较大的区别,造成有的管道内的风量过剩,而有的管道却由于风动流量不足而造成碎片滞留以致堵塞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残钞清分机2出口处的弯管11的接头111与直管12的接头121之间设置限流板13,且各管道内的限流板13的通流部分的孔径各不相同,这样不同的管道内能通过不同的气流量。另外,用U型夹14密封固定各限流板。
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使用同心式限流板131来限制分配到管道中的过大风量。在实际的使用中,尽管使用此同心式限流板131后的风量符合要求,但有时还是会出现堵塞的情况,主要是在此同心式限流板的通流部分与管道形成的易堆积的死角位置处,由于气流在弯管内转向的原因,该转向处风量较大,而此同心式限流板131却必须设置在该转向处,使得此部位形成易堆积的死角位置,容易滞留碎片。特别是,在碎片有粘连情况下,该易堆积的死角位置处更容易滞留碎片,且当滞留的碎片较多时,容易造成此同心式限流板的通流部分处被堵塞、甚至出现被堵死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使用同心式限流板在易堆积的死角位置容易滞留碎片,当滞留碎片较多时,容易造成此同心式限流板的通流部分处被堵塞、甚至出现被堵死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限流板,该限流板的外形为圆形板状结构,该限流板包括通流部分,所述通流部分为设置在该圆形板状结构上的通孔,且此通孔为圆形;所述通流部分的直径小于该限流板的直径,且所述通流部分的圆心与该限流板的圆心不重合;所述通流部分设置在管道内的易堆积的死角位置处。
使用该限流板,不仅能够满足并联管路内各管道的风量需求,同时还能避免发生滞留碎片造成管道堵塞、甚至被堵死的情况。
优选地,所述通流部分的圆心与最接近的管道内壁之间的距离为所述通流部分的半径长。采用此结构的限流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该限流板的通流部分与管道形成的易堆积的死角位置处滞留碎片的问题,保证该残钞处理设备的正常工作。
使用本实用新型限流板,不仅能够满足并联管路内各管道不同的风量需求,同时还能避免使用其他限流方式造成滞留碎片以至于发生管道堵塞、甚至被堵死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残钞处理设备的工作原理图;
图2为在残钞清分机与储料斗的连通管道上设有限流板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限流板在管道内的工作情况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限流板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限流板在管道内的工作情况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限流板132该限流板132为圆形板状结构,包括限流部分1321与通流部分1322。通流部分1322为设置在该圆形板状结构上的通孔,且此通孔为圆形;通流部分1322的直径小于该限流板132的直径,且通流部分1322的圆心与该限流板132的圆心不重合,且通流部分1322设置在管道1内的易堆积的死角位置处(如图5所示)。该限流板132上的实体部分为该限流板132的限流部分1321。
通流部分1322为圆形通孔,大大降低了该限流板132的制造难度。同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通流部分1322的圆形结构,使得通过通流部分1322的气流出现紊流的可能性降低,使得气体在携带残钞碎片通过该限流板132时,不会因紊流等其他因素,将碎片滞留在该限流板132的限流部分1321处,增加了该限流板132的使用可靠性。
在安装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直径大于管道1内径的限流板132,再通过计算得出该限流板132的通流部分1322的直径,将该限流板132安装在弯管11的接头111与直管12的接头121之间,且通流部分1322被设置在管道1内的易堆积的死角位置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联康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国联康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926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型球形云台
- 下一篇:一种初始应变大强度高的管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