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易管理的现场以太网络信息中继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91799.8 | 申请日: | 2013-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512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平;刘保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宽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3/36 | 分类号: | H04B3/36;H04L12/28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35 上海市徐汇***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理 现场 以太 网络 信息 中继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网络中继系统,具体地,涉及易管理的现场以太网络信息中继设备。
背景技术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组网技术,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
如今以太网已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10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最好。
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IEEE制定的IEEE802.3标准给出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网(token ring)、FDDI和ARCNET。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冲突,最大程度的提高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这样,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即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的总线争用技术。
网络中继设备是指在具有相同接口和相同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同构网段互联时,在中间加入的仪器设备,它可以对传输的信号进行放大并可重发,从而可以避免因网段电缆线路过长而产生的信号衰减,进而有效地提高传输的可靠性。现有技术中的网络中继设备延时较大且不便于和现场网路设备的兼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管理的现场以太网络信息中继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易管理的现场以太网络信息中继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接口、第一网络变压器、第一以太网业务单元、DPS芯片、第二以太网业务单元、第二网络变压器、第二接口,还包括控制器,其中,第一以太网业务单元包括第一双工滤波器、第一物理层编解码芯片,第一网络变压器、第一双工滤波器、第一物理层编解码芯片、DPS芯片依次连接,第二以太网业务单元包括第二双工滤波器、第二物理层编解码芯片,DPS芯片、第二物理层编解码芯片、第二双工滤波器、第二网络变压器依次连接,控制器连接第一物理层编解码芯片、DPS芯片、第二物理层编解码芯片。
优选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为同轴电缆接口。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同轴电缆和第二同轴电缆,其中,第一同轴电缆连接第一接口,第二同轴电缆连接第二接口。
优选地,控制器为单片机。
优选地,控制器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优选地,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为网络接口。
优选地,网络接口为RJ-45网络接口。
优选地,第一网络变压器和第二网络变压器均为RJ45集成变压器。
优选地,还包括LED显示器,其中,LED显示器连接控制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所包含的DPS芯片能够快速处理大量信息,以减少物理延时,并且通过控制器能够采用合适的算法以实现对现场硬件条件的满足和网络设备的兼容,使本实用新型尤其适合于长距离的信号传输。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易管理的现场以太网络信息中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1为第一接口;
12为第一网络变压器;
13为第一以太网业务单元;
131为第一双工滤波器;
132为第一物理层编解码芯片;
21为第二接口;
22为第二网络变压器;
23为第二以太网业务单元;
231为第二双工滤波器;
232为第二物理层编解码芯片;
3为DPS芯片;
4为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宽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宽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917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