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进、出料衬套组合包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83230.7 | 申请日: | 2013-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17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吴传续;隋显常;张洋;王友新;刘跃兴;黄浩;吴毅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5/68 | 分类号: | B65D85/68 |
代理公司: |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107 | 代理人: | 史旭泰 |
地址: | 110141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衬套 组合 包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进、出料衬套包装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进、出料衬套是冶金矿山设备球磨机、棒磨机、自磨机的主要部件,其外轮廓尺寸范围:长1.5~3米,直径1.5~2.6米,重量2-5吨;属于回转体类铸件产品,一端是法兰盘结构,另一端是环形加工面。若采用衬套轴线垂直地面位置包装运输,则处于底部的环形加工面需要包装防护;若水平放置运输,则衬套对包装物产生集重。
现有的包装结构是:1、衬套水平放置木箱包装,其缺陷是包装过度导致浪费包装材料,还需加强底部结构以解决集重问题。2.钢框架包装,其缺陷是既浪费大量钢材又不能对环形加工面实施有效防护。此两种包装的包装材料成本在2000~3000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环形加工面防护可靠、成本低的进、出料衬套组合包装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衬套本体,其结构要点衬套本体上端的法兰盘上设置有具有连接孔的上垫板,上垫板上固定有吊耳,上垫板通过连接孔、法兰盘上的通孔和紧固件与法兰盘相连;所述衬套本体下端的环形凸台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倒L形卡套,各卡套下部均与环形垫板相固定,环形垫板覆盖环形凸台的外加工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上垫板为与法兰盘相适应的圆弧状。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孔为两个,设置在上垫板的两侧;所述吊耳设置在上垫板的中部。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上垫板为两个,对称设置在法兰盘上。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各卡套在环形凸台上均布。
其次,本实用新型所述紧固件为螺栓组件。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卡套与环形垫板焊接。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具有连接孔的上垫板将吊耳固定在法兰盘上,吊耳设置方便。本实用新型根据进、出料衬套上凸台结构设置卡套,解决了产品上无把合孔眼不能安装垫板的难题。本实用新型根据环形加工面结构设置环形垫板,节省钢材。本实用新型环形垫板覆盖环形凸台的外加工面,对环形加工面起到可靠防护。
另外,本实用新型只是在衬套本体上设置有上垫板、吊耳、卡套和环形垫板;改全面包装为局部包装,大幅降低包装材料成本,材料成本200~400元,材料成本降低80%。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进料衬套包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出料衬套包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卡套、2为环形垫板、3为环形凸台、4为衬套本体、5为上垫板、6为紧固件、7为吊耳、8为法兰盘、9为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衬套本体4,衬套本体4上端的法兰盘8上设置有具有连接孔的上垫板5,上垫板5上固定有吊耳7,上垫板5通过连接孔、法兰盘8上的通孔9和紧固件6与法兰盘8相连;所述衬套本体4下端的环形凸台3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倒L形卡套1,各卡套1下部均与环形垫板2相固定,环形垫板2覆盖环形凸台3的外加工面。
所述上垫板5为与法兰盘8相适应的圆弧状。
所述连接孔为两个,设置在上垫板5的两侧;所述吊耳7设置在上垫板5的中部。
所述上垫板5为两个,对称设置在法兰盘8上。
所述各卡套1在环形凸台3上均布。
所述紧固件6为螺栓组件。
所述卡套1与环形垫板2焊接。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包装过程。
首先,通过紧固件6和上垫板5将吊耳7固定在法兰盘8上,通过吊耳7吊起衬套本体4,将环形垫板2放于衬套本体4下方,放下衬套本体4,使环形凸台3置于环形垫板2之中。然后将各卡套1置于环形凸台3的上端面上。最后,焊接卡套1与环形垫板2。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832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