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蒸汽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77167.6 | 申请日: | 2013-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56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卫东;郑建伟;刘志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7/54 | 分类号: | F22B37/54;F22D1/50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江淑兰 |
地址: | 030003***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汽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汽回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汽化冷却排污二次蒸汽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汽化冷却汽包连续排污、除氧器产生的二次蒸汽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排放温度分别为180℃和104℃,直接浪费掉热量,且对环境造成污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汽回收装置,将汽包排污、除氧器排汽进行热量和凝结软水回收,达到节约能源、减少热量损失与环境污染,符合企业排放需求。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蒸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雾吸热器和软水箱,水雾吸热器顶部设有通汽孔,通汽孔下方设有水雾喷淋管和孔状吸热板,孔状吸热板下设有蒸汽通入管,水雾吸热器底部设有回水管,回水管与软水箱连通,软水箱的水通往水雾喷淋管循环使用。
上述方案中,所述通汽孔下方依次设有1~4组水雾喷淋管和孔状吸热板。
上述方案的实施原理为:a利用连排产生的二次蒸汽处理后替代原进入除氧器的系统蒸汽,进行吸收热量、回收软水、减少消耗;b第二步将此介质(除氧器利用后的连排蒸汽)中未完全吸收的热量、水蒸汽,送入水雾吸热器进行完全回收:汽化冷却汽包连续排污产生的二次蒸汽用于软水除氧后与除氧器产生的二次蒸汽一起进入水雾吸热器,水雾吸热器为常压装置,经喷淋软水再次吸热降温,回收二次蒸汽热量;二次蒸汽经蒸汽通入管进入装置后被孔状吸热板均布吸热,经过与软水流经水雾喷淋管生成的水雾混合形成热交换,将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冷却孔状吸热板,水雾同时冷却吸热板,回收二次蒸汽;利用介质的热量预热软水、并回收介质的凝水,彻底实现汽化冷却排污二次蒸汽回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回收装置,涉及热连轧生产线加热炉汽化冷却汽包排污及除氧器排放,用于汽化冷却汽包排污、除氧器排放产生的二次蒸汽回收。通过该二次蒸汽回收装置,将汽包排污、除氧器排汽产生的二次蒸汽进行回收转换,用于汽化冷却系统软水加热、除氧,实现节能减排及环保,提高汽化冷却系统的节能和运行稳定。该装置的应用预计可节省约66.8万元/年,同时二次蒸汽可将软水水温提高约11.5℃,提高除氧效果:
汽包连续排污产生的二次蒸汽约为0.85t/h,除氧器二次产生的蒸汽约为0.048 t/h,每年工作时间8400小时,4座加热炉,节约蒸汽30172.8 t/年,每吨蒸汽相当于2.768GJ,1GJ=8元,(0.85t/h+0.048 t/h)×8400小时/年×2.768GJ/t×8元/ GJ=668146.4832元/年。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水雾吸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汽包,2为连排扩容器,3为除氧器,4为水雾吸热器,5为软水箱,6为通汽孔,7为水雾喷淋管,8为孔状吸热板,9为蒸汽通入管,10为回水管,11为循环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结合图1、2,阐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回收装置的原理如下:
汽化冷却汽包1连续排污产生的二次蒸汽用于软水除氧后与除氧器3产生的二次蒸汽一起进入水雾吸热器4,水雾吸热器4为常压装置,经喷淋软水再次吸热降温,回收二次蒸汽热量;二次蒸汽经蒸汽通入管9进入水雾吸热器4后被孔状吸热板8均布吸热,经过与软水流经水雾喷淋管7生成的水雾混合形成热交换,将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冷却孔状吸热板8,水雾同时冷却吸热板,回收二次蒸汽。
蒸汽回收装置,包括水雾吸热器4和软水箱5,水雾吸热器4的结构为:水雾吸热器4顶部设有通汽孔6,通汽孔6下方设有水雾喷淋管7和孔状吸热板8,孔状吸热板8下设有蒸汽通入管9,水雾吸热器4的底部设有回水管10,回水管10与软水箱5连通,软水箱5的水经循环水管11通往水雾喷淋管循环使用。
图2示出的水雾吸热器包括两组水雾喷淋管和孔状吸热板,现场验证设置两组水雾喷淋管和孔状吸热板效果最佳。
太钢热连轧厂2250mm生产线1#加热炉汽化冷却试用该新型汽化冷却排污二次蒸汽回收系统后效果良好,2-4#加热炉汽化冷却在利用加热炉停炉时间依次进行试用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771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减速器及应用其的混合动力总成
- 下一篇:差速器油封保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