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空调内外循环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73745.9 | 申请日: | 2013-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69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陈凤祥;刘玲;章桐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空调 内外 循环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子控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空调内外循环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上的通风和空调逐步成为必备设施。汽车空调能为乘员提供舒适的车内环境,并能预防或除去挡风玻璃上的雾、霜或冰雪。然而,对空调内外循环的使用不当,不仅容易使司机得“空调病”,更为严重的可导致司机窒息身亡。
现代汽车基本都是手动进行汽车空调的内外循环转换,由此也形成了一些常识。比如,当堵车时调为内循环;高速时使用外循环;制冷或取暖时为了减少发动机能耗,尽量调整为内循环等等。但手动调节不仅繁琐而且不安全、不可靠。更为高级的汽车虽然装备了全自动调节空调,但费用昂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精度高、可靠性强的汽车空调内外循环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空调内外循环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电源、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微处理器及继电器单元,所述的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与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均设在车内,所述的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与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的输入端均与电源连接,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与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的输出端均与微处理器连接,所述的微处理器通过继电器单元与汽车空调连接。
所述的继电器单元包括内循环继电器与外循环继电器,所述的内循环继电器与外循环继电器并联在微处理器与汽车空调之间。
该装置的各部件之间均通过导线连接。
所述的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与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实时检测车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与一氧化碳浓度,检测信号通过导线传送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对检测信号与设定值进行比较,然后微处理器向内循环继电器与外循环继电器发出信号指令,实时地调节汽车空调的内外循环状态。当检测信号超出设定值时,内循环继电器断开,外循环继电器闭合,此时汽车空调处于外循环工作状态,补充新鲜空气,当检测信号恢复到正常值或者10分钟过后,外循环继电器断开,内循环继电器闭合,此时汽车空调处于内循环工作状态,达到很好的制冷或取暖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切换汽车空调的内外循环,有利于改善车内空气质量,操作简单,可实施性强。
2、本实用新型采用传感器检测车内空气状况,并且通过微处理器实施控制,精度高,可靠性强,有利于汽车向完全电子时代发展。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在车内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电源,2为导线,3为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为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5为微处理器,6为内循环继电器,7为外循环继电器,8为汽车空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汽车空调内外循环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电源1、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3、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微处理器5及继电器单元,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3与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均设在车内,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3与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的输入端均通过导线2与电源1连接,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3与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的输出端均通过导线2与微处理器5连接,微处理器5通过继电器单元与汽车空调8连接。其中,继电器单元包括内循环继电器6与外循环继电器7,内循环继电器6与外循环继电器7并联在微处理器5与汽车空调8之间。
电源1为各个能耗单元提供电能,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3与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4实时检测车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与一氧化碳浓度,检测信号通过导线2传送给微处理器5,微处理器5对检测信号与设定值进行比较,然后微处理器5向内循环继电器6与外循环继电器7发出信号指令,实时地调节汽车空调8的内外循环状态。当检测信号超出设定值时,内循环继电器6断开,外循环继电器7闭合,此时汽车空调8处于外循环工作状态,补充新鲜空气,当检测信号恢复到正常值或者10分钟过后,外循环继电器7断开,内循环继电器6闭合,此时汽车空调8处于内循环工作状态,达到很好的制冷或取暖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737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