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砌筑用提钩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70829.7 | 申请日: | 2013-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07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金国祥;李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6 | 分类号: | E04G21/1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砌筑 用提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砌筑用提钩,特别涉及酸洗槽内衬砌筑工程中搬运花岗岩滑动梁的提钩。
背景技术
冷轧车间酸洗槽耐酸砖内衬一般采用呋喃树脂类作为砌筑胶泥,呋喃树脂类胶泥具有凝固慢,胶泥凝固前当砌体受外界压力下易于滑移变形的特点,而凝固后胶泥极又难从砌体表面清除干净,如果砌筑质量不能满足要求,则返工起来非常麻烦。花岗岩滑动粱就是布置在酸洗槽槽底砌体上,滑动粱与耐酸砖砌体之间设计有呋喃树脂胶泥与专用耐酸橡胶层组成,要求一次性砌筑到位。如果花岗岩滑动粱与第二层耐酸砖同步砌筑,因呋喃树脂不易凝固,在砌筑相邻耐酸砖时很容易挤动滑动粱,导致滑动粱不易定位,安装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同时花岗岩滑动梁极易被呋喃树脂污染。如果采用先预留滑动粱砌筑位置,等耐酸砖砌筑完后最后安装花岗岩滑动粱,即先在耐酸砖砌体表面抹上呋喃树脂胶泥,然后铺上专用耐酸橡胶层,最后砌筑上花岗岩滑动粱,但因花岗岩滑动粱单块在50kg左右,如果纯粹采用人工难以把如此重的花岗岩准确砌筑到预留孔内,操作不当容易把铺设的橡胶层挤在一处,旁边的耐酸砖也容易被碰碎,既影响砌筑质量,又影响砌筑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砌筑用提钩,能够精确方便地安装大重量的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砌筑用提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钩包括钩体、插销和手柄,所述钩体为倒Y型,所述钩体的两个下端头焊接两个所述插销,所述插销为圆柱形钢柱,所述钩体的上端头固定有所述手柄。
所述手柄焊接在所述倒Y形钩体的上端头。
所述手柄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所述倒Y形钩体的上端头。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有益效果是:
1. 提钩制作简单,取材方便,根据花岗岩性能特点,只要简单掌握手电钻操作方法即可完成在花岗岩滑动梁侧面钻孔过程。
2.使用该提钩砌筑速度快,砌筑质量有保障,采用两对提钩提升花岗岩比两人用手直接抬滑动粱平稳,不易滑落,避免了在搬运砌筑花岗岩滑动粱过程中滑落伤人事故,同时也确保耐酸砖砌体不受损。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使本实用新型的特性和优点更为明显。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方法的砌筑第一层砌体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砌筑方法的在所述第一层砌体的一侧的上面砌筑第一部分第二层砌体;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砌筑方法的将预留孔模板的一侧紧靠所述第一部分第二层砌体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砌筑方法的在所述第一层砌体的另一侧的上面砌筑第二层砌体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砌筑方法的提钩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砌筑方法的提钩勾住花岗岩滑动粱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砌筑方法的花岗岩滑动粱安装完成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层砌体;2-1.第一部分第二层砌体;2-2. 第二部分第二层砌体;3.安装滑动粱所需的预留孔;4.预留孔模板;5. 花岗岩滑动粱;6. 安装孔;7. 胶泥灰缝;8. 耐酸橡胶层;9.钩体;10.插销;11.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快速精确砌筑酸洗槽花岗岩滑动梁的方法是砌筑前先在花岗岩滑动粱两端头钻两对小孔,然后用手提钩勾住小孔,再由施工人员平稳提起花岗岩滑动粱,缓慢放入预留孔内,同时花岗岩滑动梁两端头所加工孔为生产后更换花岗岩滑动粱提供了方便。参见图1至图7,该方法的步骤包括:
第一步,如图1,首先根据设计要求完成第一层砌体1的砌筑。等第一层砌体的胶泥灰缝7凝固,对胶泥灰缝以及第一层砌体表面进行清理。
第二步,如图2,在第一层砌体1的一侧的上面砌筑第一部分第二层砌体2-1。
第三步,如图3,将预留孔模板4一侧紧靠第一部分第二层砌体2-1。
上述预留孔模板4的宽度为花岗岩滑动粱5(填充块)、胶泥灰缝7和耐酸橡胶层8的累计宽度,是后砌筑花岗岩滑动粱的替代假体,以便正确预留安装滑动粱所需的预留孔3。预留孔模板的高度低于第二层砌体,以便靠尺检查两侧的第二层砌体平整度。
第四步,如图4,在所述第一层砌体1的另一侧的上面砌筑紧靠所述预留孔模板4的另一侧的第二部分第二层砌体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708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工具式临边防护结构
- 下一篇:混凝土泵车主泵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