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磁继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8705.5 | 申请日: | 201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52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厦;孙文录;张子瑜;王水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04 | 分类号: | H01H50/04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姚娟英 |
地址: | 31501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继电器,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自动控制、电子仪表、通讯设备等配套使用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是一种能广泛应用于通讯设备、遥控装置、家用电器、自动化系统及各种机电产品中的电子控制器件,工作时,对线圈上加电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在电磁力吸引下使动接触片与静接触片接通。现有电磁继电器在安装时,动接触片和静接触片都插设在底座的插孔中。如专利号为ZL201220303454.2(授权公告号为CN20269530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一种超小型电磁继电器》,该电磁继电器包括罩壳、基座以及设置在基座上的动接触组、静接触组和磁路系统,其中,磁路系统又包括绕有线圈的线圈架、轭铁和衔铁组件,在基座上开有供轭铁端部插入的插槽,在基座底部开有插孔,动接触组和静接触组均以插入式装配的方式进行装配,即动接触组和静接触组的引出脚插设在基座对应的插孔内,这种装配方式不仅效率较低,而且在装配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引出脚变形的现象。此外,在该超小型电磁继电器中,动接触组和静接触组中的簧片与基座间的定位结构不够稳固,对簧片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容易造成触点接触不良现象。综上所述,有待对上述超小型的电磁继电器作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安装效率高、引出脚不易变形的电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电磁继电器,包括罩壳、基座以及设于基座上的动接触组、静接触组和磁路系统,所述的动接触组包括动簧片和动引出脚,所述的静接触组包括静簧片和静引出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的侧部开有供所述动引出脚侧向放入的第一凹槽和供所述静引出脚侧向放入的第二凹槽,在所述动接触组和静接触组的外侧设有一能将动引出脚和静引出脚压紧在基座上的压片。
优选地,在所述的基座上设有第一定位销和第二定位销,在动簧片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销相配的第一定位孔,且定位后的动簧片经第一定位销热融后与基座相固定,在静簧片上设有与第二定位销相配的第二定位孔。采用上述结构后,不仅可降低对簧片的加工精度要求,减少装配后因触点中心不对齐而造成的触点接触不良现象,提高继电器生产的直通率,而且还可以增加动簧片的反弹力,提高继电器的起动电压、释放电压等技术参数的稳定性。
为了使点胶后的多余胶水能顺利收集,优选的方案是,在所述的动簧片上位于第一定位孔的下方设有一通孔,所述的第一定位销与动簧片采用胶水点胶连接,点胶后多余的胶水流入所述的通孔内。
为了更好地限位动接触组,优选地,在所述的基座上位于第一定位销的上方设有一与动簧片相配的限位槽。
进一步优选,在所述动接触组所在侧的基座的隔离墙上设有用于定位动簧片的凸台。凸台不仅可以用于进一步定位动接触组,而且还可提升触点与线圈间的耐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于基座侧部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可使动接触组和静接触组能从基座侧面放入,不仅安装简单,劳动生产效率高,而且又有效避免了插入式装配的方式在装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簧片变形现象。此外,设于动接触组和静接触组外侧的压片,不仅可以用于固定动、静引出脚,而且还可防止罩壳与基座封胶时胶水漏入基座内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去掉罩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3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去掉磁路系统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磁继电器包括罩壳1、基座2以及设置在基座上的动接触组3、静接触组4和磁路系统5,其中,磁路系统5包括绕有线圈的线圈架51、轭铁52和衔铁组件53,轭铁52的两端部插入基座2中,衔铁组件53又包括衔铁531和固定在衔铁上的推动件532,衔铁531横卧在基座2上,并在轭铁52两端部上动作,推动件532是环抱在衔铁上的注塑件,在推动件上设有与动接触组3相抵的凸筋53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87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送电子元件用抓取装置
- 下一篇:包装机小包金拉线伺服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