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输送式粮油原料软化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3137.X | 申请日: | 2013-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552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帮军;范彩霞;王震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河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C11B1/04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时立新;朱俊峰 |
地址: | 450005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 输送 粮油 原料 软化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尤其是一种螺旋输送式粮油原料软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粮油生产工艺对物料进行加热软化是一个重要的生产环节,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物料的输送和软化是两个独立的过程。要对物料进行加热软化通常使用专用的软化锅。软化锅是通过滚筒及相应结构带动物料流动,并使物料和蒸汽列管充分接触实现对物料的加热软化。软化锅结构复杂,维护困难,能耗相对较高。通常情况下要实现一定产量的软化能力,每次都需要重新设计专用的软化锅,设计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输送和软化工序为一体的螺旋输送式粮油原料软化处理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螺旋输送式粮油原料软化处理装置,包括动力驱动机构和原料输送机构,所述原料输送机构包括支座、固定设在支座上的内筒体以及设在内筒体内且与内筒体同轴向设置的中心管,内筒体两端侧部分别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中心管转动连接在支座上,中心管一端与动力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中心管的另一端设有内冷凝水排出结构,中心管表面设有螺旋叶片。
所述内冷凝水排出结构包括设在支座上的轴承座、设在轴承座内的轴承、与轴承内圈过盈配合的空心轴,空心轴内侧通过端板与中心管端部连接,空心轴内端设有圆环板,空心轴在圆环板和端板之间设有伸入到空心轴内的导流管,导流管连接有位于空心轴内且与空心轴同轴向设置的回水管,回水管内端封堵,回水管外端伸出空心轴外端口。
所述空心轴在圆环板和端板之间外部设有刮水板。
所述回水管内端中央轴向设有隔板。
所述支座上设有同轴向设在内筒体外部的外筒体,外筒体内壁与内筒体外壁之间形成截面呈圆环形的通道,外筒体上设有临近进料口的外蒸汽进口和临近出料口的外蒸汽出口。
所述螺旋叶片外边缘设有至少一块翻炒板,翻炒板的长度方向与内筒体中心线一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力驱动机构由电机、减速机和联轴器组成,物料由进料口进入到内筒体,动力驱动机构带动中心管转动,中心管上的螺旋叶片带动物料轴向运动,翻炒板起到将物料翻动均匀的作用,最后物料由出料口排出。在物料在内筒体中沿轴向输送过程中,高温蒸汽通过外蒸汽进口进入内筒体和外筒体之间的通道对内筒体进行加热,另一路高温蒸汽通过空心轴和回水管之间进入到中心管中,对中心管进行加热,导流管和回水管随着空心轴转动,中心管中的冷凝水由导流管流入回水管,最后由回水管排出,释放热量后的蒸汽由内蒸汽出管排出。刮水板将中心管底部的水刮起来落入到导流管中。隔板起防止冷凝水回流。螺旋叶片和翻炒板,使物料和加热筒体充分均匀接触。
由于本实用新型应于粮油生产的物料软化环节,需要实现一定产量的软化能力。通过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的计算确定相应型号,进而通过控制电机的转速控制转子转速和物料填充系数实现产量调节。物料进入内筒体以后,由螺旋叶片推动物料前进,同时由螺旋叶片上的翻炒板使物料扬起,进而通过内筒体和中心管同时通入蒸汽加热,通过热量的传导和辐射实现物料温度升高。
由于中心管处于转动状态,要实现蒸汽的流入流出,和冷凝水的排出需要冷凝水排出结构和旋转接头。刮水板将冷凝水刮起来通过导流管使冷凝水流入回水管,通过回水管流出,回水管外端连接旋转接头。为了保证热量不会损失,可在外筒体外表面设置保温层。
本实用新型综合应用了螺旋输送原理和大豆软化原理,结构简单,方便制作和维修。采用内外同时通入蒸汽加热的方案,以及巧妙的冷凝水导出结构。适用于中小规模豆油生产工艺的中的软化环节,采用内外蒸汽加热,成组使用,可以灵活改变生产产量。生产效率高,能耗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粮油生产工艺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当中I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螺旋输送式粮油原料软化处理装置,包括动力驱动机构和原料输送机构,动力驱动机构由电机1、减速机2和联轴器3组成,原料输送机构包括支座4、固定设在支座4上的内筒体5以及设在内筒体5内且与内筒体5同轴向设置的中心管6,内筒体5两端侧部分别设有进料口7和出料口8,中心管6转动连接在支座4上,中心管6一端与动力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中心管6的另一端设有内冷凝水排出结构,中心管6表面设有螺旋叶片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河科技学院,未经黄河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31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