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能够导出静电的汽车加油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1637.X | 申请日: | 2013-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23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吕子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1 | 分类号: | B60K15/01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黄姝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导出 静电 汽车 油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汽车加油管,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导出静电的汽车加油管。
背景技术
燃油是易燃、可燃液体。在极端工况下,周围环境中的静电,客户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静电,车辆本身的静电均可能引燃液体燃油或油气,导致车辆失火,加油站火灾,人身伤害等严重安全事故。汽车设计中燃油系统静电导出是一项影响车辆使用安全的关键设计。
汽车加油管是静电预防设计的关键零件。因客户在加油过程中,加油枪本身可能带有静电在加油时传递到加油管上,加油枪和加油管口的摩擦也容易导致静电产生。目前市场上带有静电导出的加油管多采用如下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如图1A所示,采用金属管材和导电塑料加油管本体1′,本体上焊接或嵌入螺帽。用螺栓2′将加油管固定到车身3′上,实现加油枪——加油管本体1′——螺栓2′——车身3′之间的导电路径,加油枪与加油管口部摩擦产生的静电将通过该导电路径传递到车身,从而将加油管口静电导出到大地。该种方案的弊端是要求加油管本体1′必须采用金属材料或导电塑料管体,成本很高,在低成本车型上使用受严重限制。
第二种方案,如图1B所示。加油管本体1′′为非导电材料,加油管本体1′′口部上扣压导电金属片5′′,导电金属片5′′上压接导电线4′′,导电线4′′与导电环3′′连接。螺栓2′′导电螺栓,导电螺栓2′′穿过导电环3′′并拧紧再车身上,或导电螺栓2′′穿过导电环3′′并与车身焊接。从而实现加油枪——导电金属片5′′——导电线4′′——导电环3′′——接地螺栓2′′——车身6′′之间的导电路径。加油枪与加油管口部摩擦产生的静电将通过该导电路径传递到车身,从而将加油管口静电导出到大地。该种方案的弊端是结构复杂,对空间布置要求高,需在加油口区域有足够空间来布置导电线和接地螺栓。但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无法保证能够提供足够的导电线和接地螺栓布置空间。另外,导电线连接脆弱,容易在客户使用等耐久过程中以及售后维修时失去连接,导致静电导出失效。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低成本的,对周围环境空间布置要求低的,耐久性能和售后拆装性能方面更稳健的能导出静电的加油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低成本的,对周围环境空间布置要求低的,耐久性能和售后拆装性能方面更稳健的能导出静电的加油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能够导出静电的汽车加油管,包括不导电的加油管本体,所述加油管本体的端部设有能够导电的加油管口部,所述加油管口部连接有导电环,一紧固螺钉依次穿过车身钣金、所述导电环后,与一紧固螺帽连接。
优选地,所述加油管口部的下方还设有加油管法兰,所述加油管法兰上开设有凹槽,所述紧固螺帽嵌入到所述凹槽中。
优选地,所述汽车加油管还包括铜嵌环,所述铜嵌环的一端穿过所述导电环,所述铜嵌环的另一端压住所述导电环,所述导电环和所述铜嵌环均嵌入到所述紧固螺帽中。
优选地,所述导电环与所述加油管口部模焊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加油管本体由不导电材料制成,降低了成本。又由于导电的加油管口部连接导电环,通过紧固螺钉和螺帽与车身钣金连接,形成了加油管口部——导电环——紧固螺帽——紧固螺钉的导电路径,将静电导出。该方案结构简单、耐用、方便维修拆卸。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的汽车加油管的第一种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现有的汽车加油管的第二种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能够导出静电的汽车加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加油管本体 2′——螺栓 3′——车身
1′′——加油管本体 2′′——接地螺栓 3′′——导电环
4′′——导电线 5′′——导电金属片 6′′——车身
1——加油管本体 2——加油管口部 3——导电环
4——铜嵌环 5——紧固螺帽 6——紧固螺钉
7——车身钣金 8——加油管法兰 8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16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加油口门
- 下一篇:一种皮肤静脉血管显示成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