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传热管及使用该传热管的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1228.X | 申请日: | 2013-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36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滝波重明;谷川茂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C.I.化成株式会社;株式会社CKU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F28F9/013;F28F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臧建明;张洋 |
地址: | 日本东京中***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热 使用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热管及使用该传热管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作为多管式热交换器,有如下的二重管(double pipe)式热交换器,其将内管插通至外管内,且在内管内流通的流体和内管与外管之间流通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该热交换器适用于使用了冷媒的热泵(heat pump)式热水器或供暖设备等,在内管内流通高温高压的冷媒,并对内管与外管之间流通的水进行加热而供给热水。
在该二重管式热交换器中,为了获得规定的供给热水能力,而增大传热面积并设为长条状的二重管构成。因此,为了嵌入在设备内,必须进行弯折加工或盘绕而成形为规定的外形形状,从而紧密化困难。此外,伴随全长的长尺寸化,流体(冷媒、水)的压力损失也会增大,因而必须使用大管径的管体,从而无法使用相对于高压冷媒而耐压性优异的小径管。针对所述课题,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设为如下构成,即,将外管内插通着内管的二重管平行地并列配置多根,在该二重管的端部将内侧集管(header pipe)接合而使外管连通,并将贯通了内侧集管的内管与外侧集管接合而使其连通,从而使流体的压力损失大幅地减少而可使用小径管,可紧密地制作,且容易嵌入在设备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127684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然而,所述现有的二重管式热交换器为了实现紧密化而使用内管及外管的直径小的管,但必须构成为使流体确实地通过外管与内管的间隙部分以进行传热,对于这些外管与内管及集管的接合部分的制作而言要 求精度。一般来说,是利用焊接来进行所述管体的接合,焊料会因接合时的加热而溢出并流动,从而可看到向外部流出的焊料,但因为是二重管构造,所以在管内部流动的情况下无法看到,如果浸入内管与外管的间隙部分等则会妨碍流路,也就是流路剖面积并不固定,从而有时无法获得充分的传热效率。
此外,专利文献1的二重管式热交换器的内管的中心呈一条直线地形成空间,热媒流的阻力虽小,但未与内管接触而流动的热媒量多,从而存在无法有效地进行热交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鉴于所述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热管及使用该传热管的热交换器,所述传热管在紧密的热交换器中高精度地组装外管与内管,不会引起传热效率的降低,并且可提高内管与该内管中流动的热媒的热交换效率。
接着,参照与实施方式相对应的附图来对用以解决所述课题的手段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传热管11的特征在于包括:
外管13;
内管15,插入至所述外管13;
间隙支撑构件17,配置在所述外管13的内周面与所述内管15的外周面的间隙长度(间隙幅长)W内,且包含遍及所述外管13的全长而螺旋状地与所述外管13的内周面及所述内管15的外周面接触的线材;以及
支撑构件19,包含遍及该内管15的全长而螺旋状地与所述内管15的内周面接触的线材。
该传热管11成为支撑构件19从内侧对作为一次流路的内管15进行支撑的结构,并且内管15与外管13由间隙支撑构件17来支撑,该间隙支撑构件17使作为剖面环状的管状间隙的二次流路遍及周向(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而成为相等的间隙来进行定位,从而外管13与内管15组装时彼此的配置精度提高,且实现组装步骤的简化。此外,不会在外管13与内管15的配置位置发生偏离,流路剖面积固定,从而传热效率不会降低。
技术方案2所述的传热管11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传热管11中,所述间隙支撑构件17包含卷材,线径d1设为与所述间隙长度(间隙幅长)W相等。
该传热管11中,可利用包含卷材的间隙支撑构件17,而容易地将外管13与内管15的间隙保持为固定来进行组装,且以固定的间隙来确保流路。此外,也为了传热而插入间隙支撑构件17,从而传热面积设定得大。
技术方案3所述的传热管11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传热管11中,所述间隙支撑构件45包含小径部43与大径部41交替地形成的卷材,线径d1比所述间隙长度(间隙幅长)W小,所述小径部43的卷内径D1设为所述内管15的外径D5,所述大径部41的卷外径D2设为所述外管13的内径D4,且所述内管15支撑于所述外管13内。
该传热管11中,间隙支撑构件45的小径部43对内管15进行支撑,大径部41由外管13的内周面支撑,在内管15的外周面与外管13的内周面的间隙长度(间隙幅长)W插入间隙支撑构件45的线径d1与空隙47,因而可充分地确保流路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C.I.化成株式会社;株式会社CKU,未经C.I.化成株式会社;株式会社CKU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12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