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吸收汽车尾气的固体颗粒的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59634.2 | 申请日: | 2013-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82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侯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侯荣华 |
主分类号: | F01N3/021 | 分类号: | F01N3/021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陈智海 |
地址: | 3623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吸收 汽车尾气 固体 颗粒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吸收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PM2.5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其中固体悬浮颗粒的成分很复杂,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各种金属粉尘、强致癌物苯并芘和病原微生物等,则固体悬浮颗粒随呼吸进入人体肺部,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因此,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数量的日益增长,汽车尾气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已越来越大,使一些地区时常出现雾霾天气,则在当今21世纪,汽车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由此可知对汽车尾气中固体颗粒的处理已成为当今社会迫在眉睫的一个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吸收汽车尾气的固体颗粒的处理装置,其能够对汽车尾气的固体颗粒的处理,避免了人体或环境因汽车尾气的固体颗粒而造成人体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或地区性环境出现雾霾天气的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用于吸收汽车尾气的固体颗粒的处理装置,包括用于汽车尾气收集的收集腔室,上述收集腔室的一端设有供汽车尾气进入上述收集腔室内的进气口,上述收集腔室的另一端设有供上述收集腔室内气体流出的出气口,上述收集腔室位于上述进气口与上述出气口之间设有用于过滤汽车尾气的固体颗粒的过滤物和处于此过滤物上方的,并用于收集气体的收集管,上述收集管的一端管口与上述出气口相通连接。
上述收集腔室为横卧设置的中空管体。
上述过滤物包括填充于上述中空管体内的沙体填充物和水体填充物,上述水体填充物的水面高出上述沙体填充物。
上述收集管的轴线与上述中空管体的轴线相互平行,上述收集管的管壁上开设有若干个进气口,且上述收集管与上述过滤物之间悬空设置有沿上述中空管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隔离板。
上述沙体填充物填充于上述中空管体的底部,上述中空管体内设有沿上述中空管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并放置于上述沙体填充物上面的输气管,上述输气管的一端经上述进气口伸出上述收集腔室外,上述输气管面向上述沙体填充物的管壁上设有若干个出气孔,上述水体填充物的水面高出上述输气管。
上述收集腔室为方形箱体。
上述方形箱体内竖立有将方形箱体的内部腔室分隔成左右腔室的竖隔板,上述进气口开设于上述左腔室的侧壁上,上述出气口开设有上述右腔室的侧壁上,上述左腔室和上述右腔室内均设有上述过滤物。
上述过滤物包括沙体填充物和水体填充物,上述水体填充物的水面高出上述沙体填充物。
上述左腔室内设有进气管,上述进气管的一端经上述进气口伸出上述左腔室外,上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伸入上述左腔室的沙体填充物内,上述竖隔板上安装有一导气管,上述导气管的一端设于上述左腔室内,并处于上述左腔室的水体填充物上方,上述导气管的另一端设于上述右腔室内,且该端端部伸入上述右腔室的沙体填充物内。
上述收集管处于上述右腔室内,且上述收集管的一端处于上述右腔室的水体填充物上方,上述收集管的另一端经上述出气口伸出上述右腔室外。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吸收汽车尾气的固体颗粒的处理装置,使用时,将汽车的尾气排烟管与收集腔室的进气口相通连接,这样汽车尾气经进气口进入收集腔室内,收集腔室内的过滤物可对汽车尾气的固体颗粒进行过滤,使汽车尾气的固体颗粒停留在收集腔室内,而过滤后的汽车尾气经收集管的进气口流入收集管内,并经收集管从出气口中流出,使从出气口中流出的汽车尾气中不合有固体颗粒,避免了人体或环境因汽车尾气的固体颗粒而造成人体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或地区性环境出现雾霾天气的问题,显著提高了空气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收集腔室 1 过滤物 2
沙体填充物 21 水体填充物 22
收集管 3 进气口 31
输气管 41 出气孔 411
隔离板 42 收集腔室 5
左腔室 51 右腔室 52
竖隔板 6 过滤物 7
沙体填充物 71 水体填充物 7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侯荣华,未经侯荣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596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摩托车二次空气补气装置
- 下一篇:前探梁与喷雾降尘组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