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退火铜坯料的出炉传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57736.0 | 申请日: | 2013-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586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吴克华;梅林;刘先国;何孝明;陈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13/02 | 分类号: | B65G13/02;B65G13/11;B65G39/02;C21D1/26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高桂珍 |
地址: | 241007***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退火 坯料 出炉 传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材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退火铜坯料的出炉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铜坯料在退火处理加工完成后,需要逐一输送至下一加工工段,目前所采用的转运方式及设备结构,无法适应连续化生产的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用于退火铜坯料的出炉传输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退火铜坯料的出炉传输装置,包括加热炉(1),所述加热炉(1)底端设有出料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2)的一侧设有传输装置,所述传输装置包括两块平行排布的底板(11),所述底板(11)上设有数个立板(5),处于两块底板(11)上的立板(5)的顶部通过转轴(4)连接,数个转轴(4)的端部通过传送带(8)连接,所述传送带(8)通过传动轮(6)驱动,所述传动轮(6)通过皮带(7)与电机(9)连接。
进一步,所述底板(11)上设有凹槽(12),所述立板(5)嵌在凹槽(12)中。
进一步,所述立板(5)嵌在凹槽(12)中通过锁止杆固定。
进一步,所述出料口(2)内设有数个与传送带(8)相垂直的输料圆棒(3),退火铜坯料(10)处于输料圆棒(3)之上。
进一步,所述输料圆棒(3)的表面具有螺纹,随着输料圆棒(3)的旋转,带动退火铜坯料(10)从出料口(2)排出至转轴(4)之上。
进一步,所述转轴(4)的表面具有凹凸相间结构。
本实用新型用于退火铜坯料的出炉传输装置,通过上述合理结构设计,可使退火处理后的铜坯料能够平稳的输送至下一工段,生产连续程度高。同时,由于立板可在凹槽中移动,从而解决了现有输送装置存在的无法延伸长度等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1,一种用于退火铜坯料的出炉传输装置,包括加热炉1,所述加热炉1底端设有出料口2,所述出料口2的一侧设有传输装置,所述传输装置包括两块平行排布的底板1,所述底板1上设有数个立板5,处于两块底板11上的立板5的顶部通过转轴4连接,数个转轴4的端部通过传送带8连接,所述传送带8通过传动轮6驱动,所述传动轮6通过皮带7与电机9连接。
为了提高传输装置的生产适应性,所述底板11上设有凹槽12,所述立板5嵌在凹槽12中。
当调节好位移后,所述立板5嵌在凹槽12中通过锁止杆(图中未示出)固定,即可避免立板5再次移动。
为了便于连续出料,所述出料口2内设有数个与传送带8相垂直的输料圆棒3,退火铜坯料10处于输料圆棒3之上。
作为一种改进方式,所述输料圆棒3的表面具有螺纹,随着输料圆棒3的旋转,带动退火铜坯料10从出料口2排出至转轴4之上。
为了提高铜坯料10能够在转轴4上平稳的运送,所述转轴4的表面具有凹凸相间结构,从而提高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产生铜坯料10不动的现象。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577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同极联通回路的电解槽间导电装置
- 下一篇:机械式跟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