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降低玻璃熔窑余热锅炉尾部受热面腐蚀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51207.X | 申请日: | 2013-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594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永;卜文平;刘新尧;周治军;陈立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5/167 | 分类号: | C03B5/167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马强;李发军 |
地址: | 410300 湖南省长沙市浏***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玻璃 余热 锅炉 尾部 受热 腐蚀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浮法玻璃制造行业玻璃熔窑烟气余热利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降低玻璃熔窑余热锅炉尾部受热面腐蚀的系统。
背景技术
浮法玻璃生产工艺目前普遍推广采用燃烧较为清洁的天然气,玻璃熔窑旋转闸板后排烟温度500℃左右,排烟中SO2的含量约200mg/Nm3,水分在10%左右,计算水露点在47℃左右,酸露点约120℃。
目前,玻璃行业普遍重视玻璃熔窑烟气余热利用。余热锅炉型式主要有:1)单压余热锅炉,给水温度104℃,排烟温度≥150℃;2)双压余热锅炉,给水温度40℃,排烟温度≥125℃。双压余热锅炉由于排烟温度相比单压余热锅炉要低20℃以上,余热利用效率更高,在行业内得以广泛应用。
但通过近几年的运行实践检验,双压余热锅炉尾部热水段受热面由于进水温度只有40℃左右,低温腐蚀严重,一般运行不到两年即发生热水段受热面蚀穿现象。热水段受热面一旦蚀穿就会故障频发,基本无法采用检修手段维护其使用寿命,工厂的一般做法是将热水段受热面供水管段截断将其弃置,凝结水直接进低压锅筒。这相当于余热锅炉排烟出口前移到了低温蒸发受热面出口,排烟温度上升到150℃以上,导致双压余热锅炉效率下降8%~10%,与单压余热锅炉相当。而双压余热锅炉会产一部分低压蒸汽,在余热锅炉效率相当的情况下,双压余热锅炉产汽发电做功能力甚至还不如单压余热锅炉。
双压余热锅炉尾部热水段受热面之所以发生严重低温腐蚀,其原因分析如下:水侧的传热系数较烟气侧的传热系数高很多,以致受热面管壁的平均温度与管内水温非常接近,换热器管内液流体温度决定了管壁温度。凝结水直接进入热水段受热面,进水温度40℃左右,有一部分受热面管壁温度低于烟气水露点温度从而使烟气中的水蒸汽在管壁上结露。烟气中的SO2 一部分在过剩氧环境下被氧化成SO3,烟气中的水蒸气与SO3结合生成硫酸蒸气,当烟气流经余热锅炉低温段热水器低于水露点的受热面时,硫酸蒸气在管壁凝结成酸液,产生强烈的低温酸腐蚀。金属受热面腐蚀后的产物FeSO4 在烟尘沉积物的催化作用下与烟气中的SO2 和O2进一步反应生成Fe2 (SO4)3,而Fe2 (SO4)3的催化作用下可加速SO2向SO3地转化。同时,凝结在管壁的酸液吸附烟气中的催化剂颗粒,在省煤器的管壁形成催化剂、硫酸铁盐及其他少量杂质等混和在一起的结垢物。
实用新型内容
为防止硫酸蒸气在现有的玻璃熔窑双压余热锅炉尾部低温热水段受热面管壁上结成酸液,从而减轻受热面的低温腐蚀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降低玻璃熔窑余热锅炉尾部受热面腐蚀的系统,该余热锅炉系统有效提高换热器管内水温使之保持在烟气露点以上,可有效降低换热器低温腐蚀,同时,使余热锅炉保持较高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降低玻璃熔窑余热锅炉尾部受热面腐蚀的系统,包括低压锅筒和余热锅炉;其结构特点是,还包括具有两个进水端和一个出水端的射流混合器,所述射流混合器的一个进水端与一外排凝结水的凝结水管道连通,其另一进水端通过管道与所述低压锅筒连通,所述射流混合器的出水端通过带水泵的热流管道与所述余热锅炉的低温热水段连通。
由此,通过余热锅炉低压锅筒引出一路高温热水接入射流混合器;设置一路凝结水分流管,分流一部分低温凝结水直接进入低压锅筒,可有效控制射流混合器出口水温。通过射流混合器充分将热水和凝结水混合,提升锅炉尾部热水段受热面给水温度至烟气水露点温度以上,可以有效地降低余热锅炉尾部热水段受热面的低温腐蚀。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
为了调节热流管道的热水流量,所述热流管道上设有热流调节阀。
进一步地,所述凝结水管道与一凝结水母管连通,该凝结水母管通过凝结水分流管与所述低压锅筒的除氧器连通。
为了调节凝结水分流管的凝结水流量,所述凝结水分流管上设有凝结水分流调节阀。
为了调节凝结水管道的凝结水流量,所述凝结水管道上设有凝结水调节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512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