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微藻连续高效光培养的简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50472.6 | 申请日: | 2013-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85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周作强;胡梦红;刘其根;黄翠;吴杰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C12M1/04;C12M1/38;C12R1/89;C12R1/01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曹翠娟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高效 培养 简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藻培养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微藻连续高效光培养的简易装置。
背景技术
在贝类等滤食性水生动物生理学实验中通常会用到小球藻,小球藻经常用于贝类等滤食性水生动物的基础饵料。有毒铜绿微囊藻是水华藻类中的优势种群,也是近年来最为常用的淡水毒藻的研究材料。由中科院水生所购买的普通小球藻和有毒铜绿微囊藻均使用BG11培养基进行培养,普通小球藻的最适温度为25±1℃,最适光照强度为2000Lx,光照周期为12D:12L;有毒铜绿微囊藻的最适温度为25±1℃,最适光照强度为2000Lx,光照周期为12D:12L,普遍认为有毒铜绿微囊藻在较强光照强度条件下会出现变黄现象。
目前还没有一种专门用于这两种藻类连续高效培养的简易装置,根据藻细胞的生长特性,在其生长过程中,对光照、溶氧、无菌等环境要求较高。传统的藻类培养装置由高压蒸汽灭菌锅-光照培养箱-增氧泵-锥形瓶一系列仪器组成,由于培养箱规模小、体积有限、利用率低,藻细胞培养产量低,步骤繁琐,扩培周期长,人力、物力消耗较大,无法实现半自动化连续培养。如何精确地控制藻细胞生长环境的同时,高效地生产小球藻和有毒铜绿微囊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微藻连续高效光培养的简易装置,以实现微藻的高效、快速、大量的培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微藻连续高效光培养的简易装置,包括容器系统、照明系统、曝气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支架系统、培养基半自动添加系统和定时控制系统,所述照明系统的照明装置位于容器系统内部,容器系统底部设有放藻管,培养基半自动添加系统通过加液管给容器系统提供新鲜培养基,所述的定时控制系统控制照明系统和曝气系统。
所述的容器系统的主体为圆筒柱,圆筒柱的底部为弧形并在底部内侧设有卡座,圆筒柱的壁上置有磁力刷,容器系统的盖子为环形,中部的缺口适合照明装置穿过,在盖子上还设有凸起的加液口,加液口侧壁上开有线孔,加液口配有盖子。
所述的照明系统的光源为荧光灯,荧光灯固定在柱子上后放入圆柱形的透明灯罩内,透明灯罩的底部封闭并在底部外侧固定有卡子,透明灯罩顶端的盖子上设有电源开关和线孔。
所述的荧光灯设有四个,所述的柱子为细长方体状,四个荧光灯两两相对排列。
所述的曝气系统包括空气过滤箱、气泵、防倒吸气管、控气阀门和气石,防倒吸气管的出气口伸入容器系统的底部并与气石连接,防倒吸气管的最高点高于容器系统的顶端。
所述的防倒吸气管的出气口设有六个,六个出气口均匀分布在容器系统底部,每个出气口均连接有气石。
所述的温度控制系统包括加热棒和冷却管,所述的加热棒和冷却管固定在容器系统内部。
所述的培养基半自动添加系统包括培养基存储箱、水泵、加液管、总阀门和分阀门,培养基存储箱顶端设有存储箱盖。
所述的定时控制系统包括定时控制器和串联插座,照明系统和曝气系统的电源接在串联插座上。
所述的支架系统用于放置容器系统和曝气系统,设有两层,上层镂空适合容器系统底部的放藻管向下延伸,下层设有隔板适合放置曝气系统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微藻连续高效光培养的简易装置能够根据实验要求控制照明系统的光照强度以及光周期,通过曝气系统在补充藻类生长繁殖所需氧气以及二氧化碳的同时保持系统内水体的流动;
2、容器系统弧形底部的放藻管能定期排放微藻和残渣,通过培养基半自动添加系统能及时补充新鲜培养基,可以达到连续快速培养的效果,圆筒柱盖子的特殊设计既保证了容器系统的密闭性又方便后期的清洗;
3、温度控制系统可以在不同季节将容器系统内的温度控制在一个最佳值状态,满足微藻的生长增殖要求;
4、该简易装置造价低廉、操作简单、便于管理、维护方便,对于小球藻、微囊藻等需氧微藻室内快速大量连续培养非常实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微藻连续高效光培养的简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简易装置的容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右图为左图的仰视图。
附图3是照明系统与温度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右上图为透明灯罩盖子的俯视图,右中图为左图中箭头所示部位的截面图,右下图为透明灯罩底部的俯视图。
附图4是曝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培养基半自动添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504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棉机桥式输棉管
- 下一篇:远红外线酒类加工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