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顶盖横梁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8365.X | 申请日: | 2013-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990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杨涛;丁祎;王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6 | 分类号: | B62D2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顶盖 横梁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汽车顶盖横梁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对碰撞安全方面的性能尤为看重。如何减少碰撞时对驾驶员及乘员的伤害,最大限度地保护驾驶员及乘员的安全,便成为整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汽车顶盖抗压以及侧碰方面,顶盖横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顶盖抗压能力以及侧碰性能,就要增加顶盖横梁的数量或者提高顶盖横梁的材料性能,因此将大大增加生产成本。
目前汽车顶盖横梁均为单一的横向横梁。一方面,当汽车发生翻滚或者侧碰时,顶盖横梁受力时只能向单一方向传导冲击力,导致冲击力无法有效扩散;另一方面,像MPV、SUV等大型汽车顶盖的面积通常很大,为提高顶盖的抗压以及侧碰性能,需要设置更多的横梁,此举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顶盖横梁及车辆,解决现有的顶盖横梁抗压能力差以及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顶盖横梁,包括焊接于汽车车体上的横梁本体,所述横梁本体包括V型支梁和直支梁,所述V型支梁的尖端连接所述直支梁的一端,所述V型支梁和直支梁为一体成型,所述V型支梁和直支梁远离连接端的端部分别设有焊点。
其中,所述V型支梁靠近侧围总成处设有垂直于该侧围总成的垂直段。
其中,所述V型支梁和直支梁均包括支承平板和设于该支承平板两侧的加强筋。
其中,所述加强筋上设有涂胶槽。
其中,所述支承平板上设有减重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汽车车体,所述汽车车体上间隔排列设有如前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顶盖横梁,所述横梁本体的V型支梁和相邻的所述横梁本体的直支梁设于所述汽车车体的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顶盖横梁及车辆,应用于车身结构中时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减少了MPV、SUV等大型汽车顶盖外板中横梁本体的数量,有效降低成本;
(2)其可以有效提高顶盖抗压能力;
(3)其可以提高车辆侧碰性能;
(4)其有效减少了焊接工序,节省了工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横梁的使用环境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横梁焊接于顶盖外板上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横梁在顶盖外板受压时的受力传导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横梁在车辆侧碰时的受力传导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横梁设于无B柱轿车上在发生侧碰时的受力传导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顶盖横梁安装于顶盖外板上的安装结构排布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顶盖外板;
2:横梁本体;
3、侧围总成;
4、焊点;
5、减重孔;
6、涂胶槽;
7:支承平板;
8:加强筋;
9:V型支梁;
10:直支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顶盖横梁抗压能力差以及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顶盖横梁及其安装结构。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一种汽车顶盖横梁,包括焊接于汽车车体上的横梁本体2,所述横梁本体2位于顶盖外板1的下方,所述横梁本体2包括V型支梁9和直支梁10,所述V型支梁9的尖端连接所述直支梁10的一端,所述V型支梁9和直支梁10为一体成型,所述V型支梁9和直支梁10远离连接端的端部分别设有焊点4,所述横梁本体2与顶盖外板1焊接时仅需焊接三端共6个焊点4,而传统顶盖横梁要达到相同效果,需要布置两根顶盖横梁,焊接时需要焊接四端共8个焊点,焊点的减少,有效降低了焊接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所述V型支梁9靠近侧围总成3处设有垂直于该侧围总成3的垂直段。
如图1所示的,所述V型支梁9和直支梁10均包括支承平板7和设于该支承平板7两侧的加强筋8。所述加强筋8上设有涂胶槽6。所述支承平板7上设有减重孔5,在不降低结构强度的同时,减轻了重量,具有实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83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罩及带有该发动机罩的汽车
- 下一篇:独立悬挂用转向拉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