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上的直肠电极探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6772.7 | 申请日: | 2013-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23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树成;王维林;袁正伟;姜开蕾;刘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0492 | 分类号: | A61B5/0492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罗莹 |
地址: | 11000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盆底肌电 生物 反馈 治疗 直肠 电极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上的直肠电极探头,临床上用于插入患者直肠内部,进行慢性便秘和功能性排便失禁的康复治疗。属于医疗器械的附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发展中国家消化系统胃肠功能障碍性便秘人群中发病率为 30-40% 。直肠肛门运动疾病导致的排便异常通常表现为慢性便秘 (chronic constipayion CC)和功能性排便失禁 (functional incontinence FIC) 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生物反馈治疗进行生物电兴奋的治疗对直肠动力异常所致的排便障碍进行治疗在目前是一种新的诊疗手段。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慢性便秘和功能性排便失禁是通过放置在肛门直肠内的直肠电极探头传递不同强度的电流,刺激盆底肌肉和神经,使盆底肌肉收缩强度和弹性增强,使慢性便秘和功能性排便失禁得到部分或完全的控制。在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慢性便秘和功能性排便失禁治疗时,由于目前现有使用的直肠电极探头结构外部呈圆柱形,电极探头本体除了顶部插入头外,其他部分外壁光滑且粗细一致。当电极探头纵向插入肛门直肠内进行康复治疗时,电极探头容易从肛门直肠内退出。给康复治疗带来不便,增加了治疗时的操作难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新的直肠电极探头。该直肠电极探头不易从肛门直肠内退出,降低治疗操作难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用于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上的直肠电极探头,包括圆柱状的探头本体(1)、圆筒状电极片(2)及连接导线(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探头本体(1)的顶端设有椭球形凸起(11),在探头本体(1)中后部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波纹状凸起(12)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在直肠电极探头的本体上增加至少一个波纹凸起结构,使其与直肠内壁接触面积变大,增大了直肠内壁与电极探头的包紧力,使电极探头在插入肛门直肠内时与肛门直肠内壁配合紧固,降低了电极探头容易从肛门直肠内退出的风险。有效降低治疗操作难度,使患者在进行康复治疗时更加方便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上的直肠电极探头,由圆柱形探头本体(1),圆筒状电极片(2),连接导线(3)组成。探头本体(1)的顶端设有椭球形凸起(11),在探头本体(1)中后部的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波纹状凸起(12)结构,圆筒状电极片(2)位于在椭球形凸起(11)与波纹状凸起(12)之间。使用时,连接导线(3)与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相连接,探头本体(1)插入人体的肛门直肠内,进行慢性便秘和功能性排便失禁的康复治疗。通过在直肠电极探头本体(1)上增加波纹状凸起(12)结构,使其与直肠内壁接触面积变大,增大了直肠内壁与电极的包紧力,降低了电极探头容易从肛门直肠内退出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未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67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