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术切口负压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6606.7 | 申请日: | 2013-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079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左忠利;宫玉典;张晟宁;董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左忠利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M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5200 山东省莱阳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术 切口 负压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负压管,尤其涉及一种有助于手术切口愈合的负压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手术切口中的脂肪层容易液化、渗出,导致手术切口不易愈合,尤其肥胖患者手术切口更容易出现脂肪液化现象。当缝合后的手术切口出现脂肪液化情况时,不得不拆除切口缝线,清除液体后重新缝合切口,这样一方面增加手术切口愈合的时间,也加大病人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而且也增加切口感染的几率。另外,当皮下组织或器官切除后,皮下组织缺损导致皮下出现较大空腔,不利于该部位皮肤与内部对应组织愈合在一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助于手术切口愈合的负压管。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术切口负压管,包括软管主体,在软管主体的左端管壁设有通孔,在软管主体的右端设有负压接口。
上述软管主体左端管壁的外表面设有长度刻度尺。
上述软管主体为硅胶管。
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软管主体的左端管壁设有通孔,在软管主体的右端设有负压接口,手术并止血后,将设有通孔的软管主体一端埋置于切口皮下,设有通孔的软管端部顶置在切口缝合开始端,将软管主体的另一端从切口缝合完毕端引出皮肤外,软管主体的负压接口外接负压装置,当手术切口皮下有液化脂肪或其它液体渗出时,皮下液体通过软管主体利用负压引出体外,根据愈合情况,自末端向外逐渐拔出软管主体,直至埋置皮下的软管主体全部拔出,这时切口逐渐愈合完毕。另外,当皮下组织或器官切除后,皮下组织缺损导致皮下出现较大空腔时,使用本实用新型能够在皮下空腔处呈现负压状态,有助于该部位皮肤与内部对应组织愈合在一起。本实用新型在设有通孔软管主体的端部外表面设有长度刻度尺,有助于了解软管主体在皮下的埋置长度或拔出的长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有助于切口的愈合,降低愈合时间,减少病人痛苦和医疗费用,减少切口感染的几率,而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1、图1是本实用新型手术切口负压管的结构示意图。
2、图2为图1中的A-A向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手术切口负压管,包括软管主体1,在软管主体1的左端管壁设有通孔2,在软管主体1的右端设有负压接口3。所述软管主体1的左端管壁的外表面设有长度刻度尺4。所述软管主体1为硅胶管,硅胶管软硬适度,对人体无毒无害。
本实用新型应用方法:手术完毕,缝合皮下组织并彻底止血后,将设有通孔的软管主体一端埋置于切口皮下,设有通孔的软管端部顶置在切口缝合开始端,将软管的另一端从切口缝合完毕端引出皮肤外(如上下切口,最好以下端为软管引出端),软管主体的负压接口外接负压装置(如医院中央吸引器或简易胃肠降压器),负压压力为0.04MPa,缝合后的切口外敷无菌辅料。术后三天开始,每日自末端向外拔出软管2~3厘米,术后7天左右全部拔出,当然也可根据切口部位和长度酌情处理。
本实用新型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均为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本实施例及现有技术获得启发,进行变形得到其它实施例。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根据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来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左忠利,未经左忠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66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压铸模销子正面锁紧防偏心结构
- 下一篇:一种滑块顶出机构